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当前,全国各地正处于“十五五”规划和“2035纲要”编制的重要谋划阶段,教育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意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关键支撑。加快教育强市建设,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平湖地方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赋能市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核心内驱:人才供给与人力资本提升
1.培养高素质劳动力: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本地所需各类人才的根本途径,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具备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劳动力。
2.吸引外部人才: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知名高校、特色职业院校、高水平研究机构)本身就是强大的“磁场”,能够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学生、学者、科研人员、创业者)前来求学、工作和定居。这些人才的流入直接提升了城市的人力资本总量和整体素质。
3.提升市民整体素质:普及和提升教育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道德水平、法治意识、健康观念和生活技能,形成更加文明、理性、包容的市民群体,为城市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经济引擎: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1.推动科技创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它们产生的前沿科研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孵化器等形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支撑产业转型与升级: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具备新知识、新技能的人才。教育体系能够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为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提供精准的人才支持。
3.促进创业与中小企业发展:教育机构、科研院所是创业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它们提供创业教育、孵化空间、导师资源和技术支持,培育创业精神和能力,催生大量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4.提升劳动生产率: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通常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能够更有效地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直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城市整体经济产出。
(三)社会基石:促进公平与和谐稳定
1.促进社会流动:教育是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最重要通道之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能够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凭借知识和能力改变命运,增强社会活力与公平性。
2.增强社会凝聚力:共同的教育经历和文化熏陶有助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认同感,减少社会隔阂与冲突。公民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有助培养负责任公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提升公共服务参与度与质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市民更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更有能力参与社区治理和公共事务讨论,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求更高,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公共服务的改善。
4.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降低犯罪率、改善公共卫生状况、减少因缺乏知识和技能导致的社会问题,从而降低城市的社会治理成本。
(四)文化塑造:提升城市品位与软实力
1.传承与创新城市文化:教育机构是城市文化传承、研究、创新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们保存地方历史文脉,研究本土文化,同时引入多元文化元素,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创新发展,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
2.提升城市形象与吸引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如著名大学、重点中小学、特色博物馆、高水平职业院校)本身就是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游客、投资者、会议会展等,极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知名度和吸引力,增强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3.丰富市民文化生活:高校和各类教育机构举办的文化活动(讲座、展览、演出、体育赛事等)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选择,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五)治理优化: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1.培养专业治理人才:公共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依靠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他们是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的关键力量。
2.提供决策咨询与智力支持: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是城市政府重要“智库”。他们通过研究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经济、社会、环境、交通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3.提升市民参与治理的能力:教育提升了市民的认知水平、信息获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公共政策、表达诉求、参与社区治理,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二、平湖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现实基础
教育强,则人才聚,创新涌,产业兴,城市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区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面临着一系列深刻变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及教育改革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发展条件
近年来,平湖教育快速发展,率先一举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全国首批、全省十强、嘉兴首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省三个、嘉兴唯一)。高考高分段实现大幅跃升,特控线人数创七年新高,“人才强教”“县中崛起”“初中强腰”工程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学前教育普惠率98.5%、优质率95%,省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全省A档、嘉兴第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初步形成,正以积极态势奋勇争先,持续擦亮“优学平湖”教育品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金平湖璀璨明珠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发生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教育发展将面临一个不同的外部世界。在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固化的传统知识效用在不断衰减,未来国家间的竞争日益取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的教育承担着为未来培养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需要登高望远和未雨绸缪。
从国内形势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提出,浙江作为全国唯一的共同富裕示范区,要在203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强省目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投入增长,教育改革深化,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地位提升,教育事业发展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从区域层面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化,平湖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对标城市定位、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全市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也需要双向发力、协同共进。
变化一:人口的低生育率趋势,对我市基础教育布局带来新影响。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披露,我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已从2010年的24.9岁推迟到2020年的28.7岁,晚婚已成为主流趋势。从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形成新生育高峰,到疫情三年(2020-2022)我市登记结婚数、新生儿数下降明显,呈明显的峰谷变化。2023年、2024年登记结婚数分别比上年增长4.8%、下降18.7%,出生人口也在低位运行。反映在教育方面,呈现对出生人口峰值变化的正向传导,即3年后幼儿园、6年后小学、12年后初中、15年后高中,具有延续性、长周期性和可预测性。
变化二: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对市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带来新形势。城市化发展对我市基础教育资源分布关联紧密。2024年末,我市常住人口69.7万人,城镇化率71.2%,嘉兴全市平均74.5%。按照一般城市化发展规律,城市化率在75%-80%,我市70平方公里建区框架基本拉开,可以预测,未来5-10年,我市的城镇化率会进一步增长,乡镇户籍学龄人口数量将不断减少,城镇集聚化与农村空心化并进,户籍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不会变,主城区承载更多基础教育资源的趋势不会变。
变化三:区域大交通格局变化,对人口流动、教育资源流向带来新变局。随着嘉兴市域高架的整体规划和通车运行,以及沪乍杭高铁等大交通基建,将进一步缩小平湖等县市与嘉兴主城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通勤成本,长三角一体化、嘉兴市县域同城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对于平湖而言,是“变局”,也是“新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融合,资源要素也将进一步整合,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区域流动将更加频繁。引发人们对新一轮区域竞合发展中,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担忧和顾虑。但从苏南地区、湖南常德以及周边桐乡等地“县中崛起”实践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对提升区域竞争力、塑造城市形象、减少“虹吸效应”会产生强正相关性,家长们更倾向选择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变化四: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期盼,对我市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带来新要求。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不仅关系着国家发展、民族兴衰,也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两步走”战略,与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紧密相关。从当前人口出生变化看,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临界点也在2035年,当年学龄人口最高峰将转至高等教育大学阶段,而各地的基础教育人口数量将明显回落,但是基础教育小班化、精准化的趋势,也会成为优质均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群众期盼,所以我们要应对的,就是“2035前如何度高峰”和“2035后如何优调配”两篇文章,使得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
三、平湖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建议策略
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平湖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结合上级要求、平湖基础和群众需求,统筹谋划教育赋能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是我们应对变局、赢得未来的战略抉择。
一要找准平湖教育强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以教育赋能城市发展”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城市治理智慧。教育不是单纯的社会福利或个体提升途径,而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紧扣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结合当前实际,研究出台《平湖市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规划纲要(2025-2035)》。建设目标上,坚持谋深谋远,系统推进“三步走”战略,按照三年行动、五年规划、十年纲要的谋划,到2027年教育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市;到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强市。发展定位上,提出“三区三前列”的教育强市建设愿景,即建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区、服务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教育质量稳居嘉兴前列,教育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优学平湖”教育品牌跻身长三角地区前列。通过系统谋划和持续努力,让教育成为点燃平湖城市创新引擎的火种、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基石、塑造城市独特魅力的源泉。
二要统筹平湖教育强市建设的发展全局和支撑。充分认识教育在系列战略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统筹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领域,高水平提供普及普惠的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和多元特色的普高教育,探索小初高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职业教育领域,高效能加快职业教育“融创贯通”,健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动态适配机制,深化长学制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双元制”改革,加大高水平技能人才供给,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有效性,培养造就更多本地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借助国内外高校合作资源和嘉兴大学平湖校区等在平优势,强化有组织科研,积极推动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强教育赋能经济发展平台,促进产业建圈强链、区域协同发展,助力培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平湖高质量发展。
三要创新平湖教育强市建设的发展架构和治理。要健全教育服务平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部治理体系。顶层设计上,将教育置于城市发展和治理的关键位置,与产业、科技、文化、空间规划和基层治理等深度融合。办学功能上,深化“人才-创新-治理”赋能路径,前瞻破解人口、城镇化、区域竞合等关键挑战,推进产教融合、治理优化、开放共享,更好服务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操作上,构建灵敏反应机制,紧密对接实践,及时优化基础教育布局,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类教育的生命线,促进教育公平,建好“家门口”城乡新优质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百姓群众更有获得感,让营商环境更有吸引力,让社会治理更有韧性,使城市发展更有气质品位和文化底蕴,有效增强平湖在区域竞合中的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以人为本的发展。
四要优化平湖教育强市建设的发展路径和举措。资源布局上,我们要主动适应人口变化,科学预测学位需求,及时修订《平湖市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城区按“能级上扩、布点上补、机制上活”、镇街道按“数量上控、质量上提”等原则统筹布局,逐步形成总量足、结构优、机制活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五育”发展上,聚焦全面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推动实施德育“培根铸魂”、智育“启慧善思”、体育“健体砺志”、美育“韵美浸润”、劳育“融合育人”的“五育融合”行动,传承挖掘“叔同文化”“稚川文化”等,形成具有平湖人文历史特色的育人模式。教育质量上,聚焦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顺应“人工智能+教育”趋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强化学校管理,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发展优质均衡教育,为全体市民发展赋能。师资队伍上,深化教育人事“五制”改革,加大人才引育,健全“共享教师”配置机制,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全周期”教师培养体系,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五要凝聚平湖教育强市建设的发展机制和合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市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深化实施教育服务支撑工程,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度协同党建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足额保障教育投入,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用,凝聚教育强市建设强大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不断提升“优学平湖”教育品牌影响力,以教促城、以教兴城,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金平湖璀璨明珠的新篇章贡献教育力量。
教育与城市共生共荣,绝非仅仅是消费性支出,而是城市发展最根本、最持久、最具回报的战略性投资和核心基础设施。它通过培养和吸引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提升治理效能,全方位赋能地方城市的发展。因此,加快教育强市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持续投入教育、不断改革创新教育体系,是一个城市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