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概况   |   部门纵横   |   乡镇在线   |  芥子文学  |   五彩校园   |   兰溪新闻   |   新闻集粹   |   周边新闻   |   风景名胜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 < 上一期 下一期 >
放大 缩小 默认 

120救护车驾驶员张庆平:
随时待命 分秒必争




 

  在医院的120急救中心,有一群随时待命出发的驾驶员。接电话、跑下楼、发动车子、拉响警笛……短短半分钟的时间,120急救人员就已准备就绪。对他们来说,120调度指挥中心打来的电话就像是发令枪,接下来便是分秒必争,终点是等待救援的生命。 

  在兰溪市人民医院,有一位工作了近20年的救护车驾驶员,他叫张庆平,今年56岁。每次120调度中心的指令下达后,他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救护车上准备出发,然后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将病人带回医院。等待着下一次的救护命令,事故多发的时期,他平均不到一个小时就要出发一次。 

  体力、技术与急救知识 

  一样都不能少

  现在交通事故多发,尤其是下雨、下雪天,张庆平接到指令的次数也会多起来。以前人民医院的120是急救主力,最多的一天,张庆平接到过20多次的出车指令,平均不到一小时就要出发一次。救护车上配备一名随车医生和驾驶员。张庆平说,作为驾驶员,常常和医生一起抬着病人,有家属的在旁边帮忙还要好一些。有些都没有家属,只能靠他俩。

  张庆平还记得一个下雪天,要去梅江镇的深山里接一位病人,山路弯曲,车轮容易打滑,即使给车轮装上防滑链条,也要小心翼翼地开,很考验车技。到了村里,路很小,车都开不进去,只能停在外面路上。他和医生一起拿着担架,将病人抬出来,从山里接回医院救治。 

  市区虽然比山区路程近了不少,但也没有好太多。有一次在老城的云山小区,一位80多岁的老人心脏病突发,家里只有老伴一个人。由于是老小区,车子只能停在外面。他们的房子在大云山上,张庆平就和随车医生带着担架爬上大云山,再把老人从山上抬下来。

  还有次是在溪西的老旧小区,没有电梯,两位老人住在六楼。张庆平到了以后,发现无法用担架抬,只能由他把老人从六楼背下来。 

  这样的经历对于张庆平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除了这类力气活,张庆平还自学了一些护理知识,通过了急救技能知识的考试,取得了专业的救护员证,这让他能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现场的急救。 

  一到现场,他就自觉地配合医生一起忙碌起来。医生初步判断病人的情况,就需要进行急救处理。如病人头上流血了,他就要去帮忙包扎;遇到病人手骨折了,他要帮忙把病人的手用夹板固定起来;还有遇到需要心肺复苏的病人,他就和医生轮着来。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张庆平来说,120救护车驾驶员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需要尽全力与死神竞速。

  随时待命出发 

  120急救驾驶员全年无休 

 

  兰溪的120急救中心最早在1998年底成立,设在市人民医院。直到2016年10月份,全市成立120统一调度中心,并在人民医院、中医院、马涧、游埠、墩头的乡镇卫生院设立120急救分中心,按照就近就快的原则统一派车。 

  人民医院现在有10名救护车驾驶员。2001年,拥有5年以上B证驾龄的张庆平来到了人民医院,成为了一名120救护车驾驶员。虽然之前张庆平在工厂工作时也是一名驾驶员,但对120救护车的驾驶工作,他并没有很多的概念。 

  刚开始做这份工作,张庆平并不适应。他还记得第一次接到指令,地点是在马公滩的红绿灯处。当时,该处发生了一起车祸,一个女子被撞得血肉横飞,当场死亡。张庆平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连饭都吃不下。“虽然一开始见到这些很不适应,但也要让自己尽快去适应。”张庆平说,差不多用了一个星期,他就适应了这些血腥场面。 

  120急救车驾驶员还要求吃苦耐劳。由于24小时的轮班制度,每上24小时的班,休息24小时,平摊下来,一年365天,每天都有12个小时在上班,全年无休,确实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对张庆平来说,也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春节也一样上班。“我们白天有5个驾驶员值班,夜晚有4个值班。”张庆平说,这样的轮班制度,家里如果有事情,一般都顾不上。 

  接到指令,必须在3分钟内出车,这样的规定纳入了每月的考核。驾驶员有着统一的制服,在外面还有一件黄色的荧光马甲,就算在夜晚,也能让人一眼就看到。救护车上都配有一个联网的仪器,上车、出发、到达、返回等过程,每进入下一个过程,都要点下按钮,一次救护过程下来,要按6次,实时监控救护过程。 

  晚上值班,在120调度分中心有休息的地方,值班的驾驶员都是和衣而睡,不把外面的裤子脱掉,为的是接到命令的时候,能够穿上外套就出发。夏天天热还好,冬天就麻烦得多。夜晚气温很低,救护车的车门还会因为低温冻起来,很难打开。而冬天,老年人的疾病增多,张庆平也就相对忙碌多了。

  对于120急救驾驶员来说,行车路线很关键。对道路的熟悉程度,路况的预判,都是关系到是否能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我原本就是司机,对兰溪的道路也熟悉。”张庆平说,最早的时候,车上放着一张地图,详细地标注着兰溪城区、每个乡镇的道路,但是具体到小区、山路、小路,还需要靠着一次次积累的经验,可以说,兰溪16个乡镇(街道)上的大小道路,他都谙熟于心。现在,救护车也与时俱进,在车里配备了导航,基本不会出现找不到路的情况。 

  十多年下来,张庆平在路上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事情。现在路比以前更加平整、宽敞了,但人和车也变多了,在上下班高峰期很容易造成拥堵。像兰花路,一到傍晚,三四个学校一起放学,几乎天天堵车。再加上道路两边都停着车,救护车很难通行。张庆平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提前规划好路线,避免经过拥堵路段,减少路上拥堵的时间。 

  有的病人家属觉得120救护车开得挺快,但有的病人家属却嫌救护车开得慢,“病人家属打了120以后一般都会比较心急,恨不得挂了电话,救护车就会到达。”他说,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会耐心地跟家属解释,大多数家属都会谅解。但也遇到不听解释的病人家属,有的甚至吵起来。 

  前年,张庆平接到指令去殿下应村接应一个产妇,这个村有两条路可以到达,一条是兰花路,另一条是西山路。家属在西山路这边等,但产妇的位置是靠近兰花路,张庆平到了才发现是另一头,再过去接,家属就认为他晚到了,火气很大。张庆平说,实际上救护车并不慢。

  提前规划、熟悉路况 

  分秒必争到达现场 

 

  记者 沈冰珂 文/摄

src="122.files/dot.jpg" width="3" height="3" />
120救护车驾驶员张庆平:
随时待命 分秒必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