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中医药文化 在兰溪中小学校园生根发芽
|
自主编写中医药校本教材
上周,在行知小学,兰溪市中医院的医师成了老师,从《两小儿辩日》讲起,让课堂上90多名学生了解中医药的辩证原理,孩子们被中医药的神奇深深吸引住了。这堂课,就是行知小学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课堂+”的内容之一。
据了解,自去年12月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以来,全市有18所学校成为了试点学校,开展了不少寓教于乐的活动,其中行知小学、白沙小学等学校自主编写了中医药校本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课堂,体系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兰溪是近代中医药规范教育发源地,江南“三溪”药都之首,自古素有“药都之乡”的称号。在行知小学,除了“百草园”,受学生欢迎的还有中医药文化墙、中医药文化长廊。中医药文化墙陈列着各种药材和中医药文化介绍,分成两部分:一是我国中医药文化;二是兰溪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长廊则分为人物篇、草药篇、应用篇、器具篇、文学篇,每一篇都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放慢脚步观看,感受中医的魅力,拓宽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中医药文化进入课堂,学校邀请市中医院的中医专家来执教,让学生们学会辨识中草药,体验艾灸、拔火罐等中医非药物治疗,通过制作养生香囊、炮制中药、推拿按摩等,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兴趣。六(1)班学生孔健告诉记者:“这门课让我们学到了古人传承的经络、五行、阴阳等,老师会教我们一些方法,来辨识那些中草药。利用数字和生肖,来帮助我们辨识这些中草药,很好记。”
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研学,如诸葛八卦村生态百草园研学、张山雷中医药文化展、走进天一堂、上山寻药记,让学生在研学中探究和感受中医药的魅力。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学校组建了中医药文化课程领导小组,按照草药名称的特点,编写了《悠悠百草香》中医药课程亲子读本校本教材,通过班队课等形式,点亮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六(2)班学生郑雅丹说,感觉这个中医药非常有趣,开展了好多活动,可以让她更好地认识中草药。
除了行知小学,还有白沙小学、诸葛中小学等学校结合本校实际,自主编写中医药校本教材,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中医药文化。
打造中医药文化“课堂+”2.0
这个学期,在之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基础上,行知小学积极营造“学中医、懂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文化氛围,打造中医药文化“课堂+”2.0版本。
行知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童达亮是百草园负责老师,为了给学校百草园转型升级,童达亮放弃休息时间,带着学校老师和学生上山采草药。忘忧草、七星莲、浙八味……百草园分区块种着各种中草药,竖着的牌子上附有每种草药的药名、性能介绍,很多同学会利用休息时间到这里来认识这些中草药,增长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百草园原来有160多种草药,但是每种草药的数量非常少,只有一两棵,学生们学起来比较费劲。通过删减品种,增添数量,现在百草园有30多种草药,基本都是四季常绿,可以一年四季让同学们学习观赏。”童达亮说。
2.0版本的百草园中药材种植基地,由各班学生参与负责种植和管理,培养了学生对中草药的种植兴趣,让百草园成为有草、有香、有果、有味的快乐研学基地。
行知小学作为兰溪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基地学校之一,通过每周中医院的医生来学校上课,建设百草园,布置中医药文化墙,自主编写中医药校本教材,教师与中医院医师结对,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中草药研学、中医药游考、上山采药、香囊制作等形式,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真正实现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 记者 沈冰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