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代的时代。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南宋(1127~1279)都城设临安府(今杭州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宋时以“文雅”著称,宋代雅事以高雅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这不仅表现出文人雅士的艺术品味,还体现出时代的文明和富庶,雅文化的精美与俗文化的市井并存。
宋人追求优雅生活,从雅文化入手,最为突出的是生活四雅:焚香、点茶、插花、挂画,合称生活四艺(亦称“四事”者),人们把生活四艺当作最普遍、最基本的修养,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市井街坊,无不热衷此道。四艺者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来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充实自身内在与修为。宋人品味四艺: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挂画则重在“境”之美,这与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美学与讲究个人品味的生活态度极为一致,亦与当今的东方美学主流意识不谋而合。
焚香,一缕沉馥馨香,舒缓俗世烦忧。焚烧二字本无区别,按俗解释你会与烧香磕头四字联想到一起,焚香是烧香的书面语。古时有“烧香计时”之说,但这里的烧香不是指用来计时,也绝不是指佛寺道观或祭祖打醮之类的烧香,而是为了增添日常家居生活情调的焚香(熏香)。一缕清香的诞生,最初和祭祀有关。早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在祭祀活动中就出现了“燎祭”,所用的植物是含芳香气味的植物。战国时期,一种不同于祭祀用香的熏香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屈原《离骚》曾言:“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可见当时人们已逐渐形成“香气养性”的观念,并以佩香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熏香从祭祀走入了日常生活,成为“雅”的标志之一。唐代诗人李白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宋代,中国香文化发展到高峰,最显著的标志是熏香在市井生活中普及。如果放大看《清明上河图》,可以发现市井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香,在宋代的街市,有各式各样的香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概括了宋代文人斗茶、焚香、插花和挂画四大雅事。
古人在《香谱》记载,斯时焚香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线香,其原料为蜜、枣膏、白芨水、醋(软香)等。焚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并非直接燃烧,焚香时须不断往香炉内添加各种配料,以保证香气的质量。香炉中的炭火燃得很慢,火势低微,久久不灭,使香味低回悠长。盛唐时期调香、熏香、评香已成为高雅艺术,香道文化俨然成形。宋人爱香,惜香如金、爱香成癖,甚至有文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是因为香气容易把人进入放松、自由的精神世界。焚香被融入日常生活,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一边享受氤氲香气,一边读经谈画论道,把熏炉添香作为最基本的社交礼仪。松阳人在读书、闲居,或是雅集、宴客之时,在室内焚一炉香,以取芳馨,静心舒缓俗世烦忧。松阳南宋女词人张玉娘曾写过多首咏香的诗,其中《闲谣》:“兰径香薰幽佩,竹风凉度疏帘。情归锦瑟弦断,绣倦金针倒拈。”《鹊尾炉》:“汉宫早送瑶池信,荀令堂前夜气浮。凭仗花间拜新月,重添心篆炷春愁。”松阳市井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有香铺、香炷、香粉、线香以及朴实简洁的瓷熏炉香炉。境内出土的各式熏炉和香炉充分证明,熏香在当时松阳百姓生活中已成为普遍习惯。
古人早就懂得用芳香改善情绪,佩戴香囊,以香气调整身心,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延承至今。张玉娘的《紫香囊》:“珍重天孙翦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香囊是用零碎花布剪成人形或各种动物造型,大多是十二生肖动物,称为艾人、艾虎,将剪好的布片袋中塞入棉花和各种香料,用彩线串蒜苔秸作坠子,小孩子过端午节时将香囊挂在衣襟前,香气氤氲,用以驱瘴。也有制成花环状的香袋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有的香包外形像粽子,是选用挺括的纸牌斜折成有五个棱角的像粽子一样的小纸包,纸包里置一粒樟脑丸或其他香料,穿上坠子并在纸包的棱绕上彩色丝线。小巧玲珑的“粽子香包”五光十色、香气四溢,把它挂在卧室床头或是书案前,既好看,又好闻,很逗人喜欢。孩童们纷纷把香囊香包拿出来比漂亮,看谁的妈妈手更巧。樟溪乡黄田村世代传承的古法手工制香传统技艺,2016年被列入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点茶,一壶点沉香好茶,款待远方友人。点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煮茶方法,宋大观元年(1107), 宋徽宗著有《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是一部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御写的茶书。全书分20目,分别论及地利、天时、采择、加工、鉴别品类、器用、水质、点茶、品味、藏焙等诸多方面内容。《大观茶论》对于茶叶从采摘时间到及时加工制作都进行了细致论述,对于制作过程与成茶品质之间相关性的观察与论述,是中国古代所有茶书中写的最细致的。其中“点茶”部分是《大观茶论》的精华,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他的七汤法是宋徽宗独创的点茶技艺,详细论述了点茶的程序、茶汤的形态以及点茶者的手势等,讲究点茶时力道的大小,力道和工具运用的和谐,对手指、腕力的描述尤为精彩,整个过程将点茶的乐趣、生活的情趣跃然而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中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古人煮茶时使用火炉(即炭炉),唐宋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有“设蓬席斋,束书茶灶”之说。唐诗人陈陶在《题紫竹诗》中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茶灶与笔床、瓦盆并列,说明“茶灶”自唐代开始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据史料记载,宋人用一套复杂的工艺将茶叶制成茶饼,烹茶的时候再将茶饼敲碎,研磨成茶末,用沸水冲点,这个过程就叫做“点茶”。基本步骤有以下4点:(1)备水,泡茶是一门饮茶艺术,属于享受生活乐趣、聚友、交流的一种文娱活动,深入日常生活诗词、绘画中。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泉水泡茶时,取二沸的水,等到水没有沸腾的声音为宜。(2)碾茶,将事先碾好的茶末放入茶具中。(3)点茶是重头戏,比试谁的茶汤汤花(沫饽)在盏面上的时间保持更久,直到花散水出,经过几个回合来决出胜负。(4)分茶,点茶完后,将茶汤分盛入盏,供人饮用,一勺一盏,而且每盏茶汤的沫饽要均匀。分茶时行茶艺礼仪,更显雅趣。这种煮茶方法,也是日常斗茶的进行方式,它可以在二人或多人以上进行,也可以自己单独进行,品尝其中滋味,体验汤色纯白、茶乳凝而不散、入口醇厚饱满的感觉,冲淡闲洁,韵高致静之雅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愉悦。
相传,松阳茶叶始于三国时期,兴盛于唐代。旧志载:唐代大诗人戴叔伦任东阳县令期间,曾访松阳横山寺,老僧人奉上一碗当地产的横山茶。戴叔伦沉醉于茶香,不觉到了日落西山时,不胜感慨,留有诗作《横山》:“偶入横山寺,湖山景更幽。露涵松翠湿,风涌浪花浮。老衲供茶盌,斜阳送客舟。自缘归思促,不得更迟留。”宋代,松阳茶道盛行,僧侣文人乐于“斗茶”(即表演茶道)而不疲。邑人祖谦禅师曾居西屏山白鹤殿修行,是有名的“斗茶”高手,他与著名诗人苏轼友善。一日,与苏东坡相会叙话,并为苏东坡“斗茶”。东坡钦佩祖谦茶道精深,乃赠《西屏山》诗一首:“道人晓出西屏山,来施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何有?东坡有意续茶经,要使祖谦名不朽。”这首千年古诗,把当时斗茶用的茶具、祖谦表演的精彩技艺和乐趣描述得非常到位,也是宋代雅事点茶融入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饮茶大俗大雅,无富贵贫贱之分。邑人詹嘉卿的《万寿山》诗中云:“空厨竹畔无烟火,细和茶声有竹鸡。”把松阳当时民间煮茶声与鸡鸣声相和的悠闲田园生活描述的淋漓至尽。松阳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中有唐宋时期多种款式的茶盏和盏托,茶盏的器形比饭碗小,比酒杯大,敞口小足,腹部斜直。产地有龙泉窑的青瓷盏、建窑的黑釉兔毫盏、景德镇窑的影青瓷盏。当年苏东坡与祖谦禅师在西屏山相会时所用的茶盏就是建窑产的兔毫斑黑釉盏,其釉色乌亮,兔毫清晰,口沿留有一圈完整的扣银。
松阳人历来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口头禅。由此可见,饮茶之风,在当时己蔚为风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家家户户常年备有茶叶,虽然松阳经营性茶馆不多见,但旧时凉亭施茶却十分普遍,一些乐善好施的人在山坳岭背的凉亭,或路边,或道观寺庙免费为路人施茶,在城郊的安宁亭、洞阳亭、甘露亭、姥桥等凉亭也有施茶,凉亭施茶是当时社会一项普遍的公益事业,成为民俗风情的一道风景。
插花,一盆理念之花,品味百态人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欣赏能力也大有进步,插花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代,插花习俗开始进入宫廷,成为后宫妃子的消遣娱乐和宫廷不可缺少的装饰物,后来慢慢流传至贵族和文人雅士之间,文人借插花吟诗作画。宋代,这种风雅时尚的插花艺术已经普遍适用于民间的日常生活,宋人对插花艺术非常讲究,不但追求清疏风格和线条美,讲究花的颜色与意境的搭配,还注重它的内涵和形式,体现插花者的人生哲理与品德情操。插花时首先注意到器皿一定要与花色匹配,也就是说花瓶与花的颜色不能相同,颜色一定要相得益彰。花材选择清雅美丽,以季节分类:春天采用山茶花、海棠、牡丹等为主,夏天以芍药、石榴、茉莉为主,秋天用桂花、石竹、菊等,冬天则以品格高的腊梅、水仙、松、竹、金橘为插花材料。采集时一般在清晨采折带有露水的花材为好,不能连根拔起,不影响花枝的后续生长。插花既是一项娱乐活动和装饰品,也是用来表达主题进行构思、传递感情和情趣的一门艺术,就像字如其人,通过插花艺术可以透过花枝看人的性格。
花瓶的质地多为瓷瓶,也有少量玉瓶、铜瓶,款式以实用、简朴、典雅、美观、合乎自然本性为原则。在中堂客厅、书房、闺房摆放“瓶花”,体现主人心灵与自然的契合,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以提升自然生态与人文情思互动的综合性艺术。宋代,瓷器生产已非常发达,器型古朴典雅,胎釉细腻又精美的花瓶,插入美丽的花枝,与插花艺术搭配在一起让人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悦。1983年,在松阳县城金山脚南宋古墓中出土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瓶和鱼耳瓶(下图左)各一对,器型规整典雅别致,胎质细腻,通体粉青色釉晶莹如玉,属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这些出土文物证明宋时的插花习俗已成为当时松阳人追求雅致生活的普遍现象。松阳博物馆收藏的一对褐白色釉梅花瓷瓶,其造型精致典雅,再配上一束腊梅满屋芬芳,是多么高雅和舒心悦目!
女子天生就爱花,有时在山野中看到鲜艳的花朵时,也会忍不住采撷回家,装在质朴的竹篮子里,插成花篮或把鲜花插在自己的头上打扮。松阳民间故事《插花姑娘》,讲的就是象溪镇毛弄村有位聪明美丽的畲家姑娘蓝春姑,她最爱把鲜花插在头上,因此当地百姓都称她为“插花姑娘”,插花娘娘不畏强暴不慕虚荣为救父而殉身的故事流传至今。宋人邵雍的《插花吟》写道:“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因此,插花既是文人墨客追求文雅的象征,也是民间百姓生活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如今,松阳人为追求美好生活,除了室内依然有摆放插花的习俗外,还在庭院培兰植桂,种植各种花卉,以点缀生活环境陶冶情操。
挂画,一副行云流水字,寓藏山水美景画。宋人的雅致生活以一幅好画享逸致,一块赏石寄闲情。宋代“四般闲事”中,挂画最具代表性,文人雅士多有收藏名家书画的喜好,他们在厅堂房阁挂着名家书画,在雅集、文会、博古的时候,展挂自己收藏的名画佳作供宾客交流鉴赏,这个过程,就叫做“挂画”。宋代的茶肆酒馆、平民人家均有挂画的风尚,千百年来挂画之风未曾断绝。挂画以文人的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是经过装裱后的卷轴挂画,裱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的技术,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锦纸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
挂画重仪式感,更注重体验感。最早的挂画一般以字为多,后来逐渐出现字画组合,乃至单独为画的作品,题材也越来越广泛。挂画题材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也有历史故事画等。名人雅士聚集一堂,一边品茗养壶,一边欣赏挂画,探讨文化艺术,抒发娴雅情趣,真乃人生一大乐事。挂画之风上到官方及有钱人家,下到市井人家,千百年来从未间断,它是宋代高雅而精致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如平民百姓宴请客人,家里有一幅画就会觉得很有面子,如有的人一时买不起画,那怎么办呢?宋时有个“帐设司”的部门,专门租赁屏风、绣额、挂画等名贵物品,他可以上门帮你布置,让你省钱省力就能办一场很有文艺格调的聚会。
由于纸质画轴不易保存,目前松阳民间未发现传世的精品古画轴。现今松阳市民喜好挂画的兴趣依然浓郁,人们选一幅名人字画或八仙过海、驱邪巫画之类的挂画悬挂在厅堂、茶室、玄关,不仅可以起到自我欣赏和装饰家居的效果;还能展现主人的高雅品味,以一种含蓄、自然、不动声色的方式向客人展现自己的志趣和情怀。
纵观以上宋代四雅,如果说焚香是嗅觉的满足,品茶是味觉的满足,插花是视觉的满足,那么,挂画则是四雅中的最高境界,是品鉴和心灵的满足。
(叶坚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