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田园松阳·文化

唐宋时期松阳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上)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的鼎盛时期,被世人称作“最会玩”的朝代。地处浙西南的松阳被誉为世外桃花源,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游戏活动。唐宋以来,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在松阳民间广为流传,形式多样,地方特色浓厚,有弈棋、踢毽子、荡秋千、放风筝、拔河、赛龙舟、舞龙灯、击鼓传花、踩高跷等,体育休闲游戏活动促进人们的休闲娱乐和健身益智,也大大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弈棋,是下棋的雅称,亦称对弈,属高强度的脑力运动。它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艺,在弈棋中演绎出无数的传奇佳话。古代棋类有围棋、象棋、六博、弹棋、双陆五种棋,其中围棋和象棋传承至今,现代人最常见的是象棋、围棋、军棋、跳棋等。

象棋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从棋盘就能看出,它源于楚汉时期,因棋盘中间有“楚河、汉界”隔开,皆出自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模拟的古代战争、直线战争、陆地战争、平面战争。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史料中记载松阳名人弈棋的故事以及与弈棋相关古迹的很多,旧《松阳县志》:“戴火仙,汉秦以前,入留名山修炼,道成,阳精毕露于顶,故以戴火名。在山隐见不时,每晚或悬于山,乡人皆知其为戴火仙。日则见人而不见火,夜则见火而不见人。至唐时,邑人毛云龙者好修,曾创祠候戴火仙于留名山,三年无所遇。忽一日,见二人弈于石,云龙在旁观,弈局未终觉苔侵于石上。弈者曰:‘子可以归矣!’云龙顿首而还祠,人曰:‘子何之,今三年矣!’及再至其所,不可得。云龙修炼于留名山,其火如旧。”唐方干的《赠叶尊师》诗云:“难见平明离少室,须知薄暮入天台。常时爱缩山川去,有夜自携星月来。灵药不知何代得,古松应是长年栽。先生暗笑观棋者,半局棋边白发催。”讲述唐代著名道教宗师叶法善与罗公远奉命修箓斋于天台山,二人弈棋消遣,棋逢对手,难分胜负,一盘棋下了七天七夜未终结的故事,至今仍在松阳民间流传。民国《松阳县志》卷十四:“石棋子,叶法善与道侣奕于遂昌之牛头山(即长松山),局终,掷棋子于地,化为石。后人于其地得石,每一卷石中有小石棋子,圆滑绀白。初出土尚温软,就劈取可足一局。又时有石螺、石蟹,但不能常得之。”分布在境内的棋盘山就有近十处,有著名的留名山息柯石、横山石棋盘、象溪村棋盘山,清高斐然赞《象溪四景》中的“仙坛观弈”之景为神仙相聚弈棋之处:“艳说名花聚八仙,谁知顽石亦同然。千松落字壶中地,一局残棋袖里天。山似烂柯忘岁月,人来卓锡老林泉。此间胜败何须问,坐对青溪乐万年。”

宋时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发生大变革,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象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圆形棋子共有32个,红黑二色各有16个棋子,摆放和活动在交叉点上。象棋的走法趣味浓厚,基本规则“摸子走子,落子无悔”,可培养人良好的意志品质。双方交替行棋,先把对方的将(帅)“将死”的一方获胜。象棋的八大口诀“象棋谱式、宜用心机、中炮局、士相局势、飞炮局势、象局势、破车式、胜宜得先”,凡着棋者都会背。传承至今的象棋不仅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更具有文化特征和教育功能,是最好的智力体操,是普及最广的棋类项目,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备受人们的喜欢。松阳城乡文化活动中心、家庭,或是在公园广场、大街小巷、马路边上,人们都会围在一起下象棋。

围棋,古称为“弈”,别名有:弈、坐隐、方圆、乌鹭、手谈、纹枰等。围棋是棋类游戏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棋,是棋类之鼻祖,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尧帝为了教育不学好的儿子丹朱而发明的一种游戏,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围棋。唐宋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对弈之风遍及全国。围棋分黑白两方,下棋的套路层出不穷,执黑棋方先下,下到最后,至某方无子可落,以占领棋盘面积多的一方为胜。由于围棋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以增强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计算力、记忆力,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磨炼意志。松阳围棋文化源远流长,迄今围棋文化氛围依然十分浓厚,尤其少年儿童学围棋蔚然成风,社会上围棋培训班很多,各个年龄段还出现了许多围棋高手呢!近年来,松阳的围棋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在省内外享有较大的声誉,并多次成功举办中国围棋甲级联赛(松阳专场)、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浙沪围棋对抗邀请赛、浙江省育苗工程少儿围棋段级位赛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围棋赛事。

六博的出现比围棋略早,《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是六博棋迷。他跟进公下了三天棋才分出胜负,至春秋时代博弈已并行于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高智商的棋类。总共十二个棋子,双方各持六个,棋子是用动物的骨头做成的,方正形棋盘。这种棋因早期失传,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具体玩法,现今市面上几乎没有出现过。弹棋是根据蹴鞠开发演变过来的,始于汉成帝时期(公元前51~7年),棋盘是一个被缩小的蹴鞠场,刚开始只有六个棋子;东汉时期,这种棋很受欢迎,三国时期弹棋的玩法变成八个棋子;到了唐代,又变成双方各十二枚棋子;宋代,弹棋渐渐被淘汰消失。双陆是一种棋类游戏,从天竺流传过来的,也就是古代人们所说的西域一带,双陆的棋盘与象棋差不多,因流行范围不大,现已不常见到。

松阳人对棋类情有独钟,可以改变象棋两人对弈为三人四人博弈,可以明着打,亦可以暗着循环比大小;围棋也可以改成五子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流行牛角棋、布袋棋。几个小孩在地上画一个牛角或布袋,用几颗小石子,就可津津有味地玩上大半天。

放风筝,俗称纸鹞、风鸢。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子(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之为“纸鸢”。南北朝时期,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用纸来裱糊风筝的种类很多。宋代经济文化繁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又云:“少年郎竞放纸鸢,以松勾引,相牵剪裁,以线绝者为负。”宋人寇准的《纸鸢》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图》中都有放风筝的生动场景。由此可见,放风筝是宋代民间一项常见的户外休闲民俗体育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风筝的寓意是象征着“福气”“长寿”“喜庆”“吉祥”,风筝飞得越高越好,福气也越浓,寓意吉祥的风筝图案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常见的求福风筝有“连年有鱼”“四季平安”“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平安如意”等。

松阳民间歌谣:“正月灯,二月鸢”。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现今的人们依然在休闲生活时带着孩童到空旷的野外以放飞风筝为乐,重拾童年乐趣,期望孩子志存高远,前程似锦。

制作风筝采用竹子做骨架,覆上纸。松阳山区盛产竹子,山区许多村庄传统手工造纸生产的绵纸是制作风筝的好材料,以嫩竹子为主的多纤维植物皮富有韧性,且适宜在其上面绘画,非常适合糊风筝。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传统风筝的制作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料、绑扎、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飞等工序。扎制风筝时要做到对称、平衡、和谐,成为造型生动、结构严谨的统一整体。中国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利用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在风筝说明牌上写道:“世界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踢毽子,毽子是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戏器具,是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踢毽子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毽子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宋代,毽子形状、规则、制作方法都被固定下来了,宋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亦蹴鞠之遗事也。”由此可见,宋代民间不仅盛行踢毽子,而且其技艺也很高。既有脚踢,又有膝踢(耸膝)、肚踢(突肚)、头踢(佛顶珠)等;既有单人踢,又有两人、三人和多人踢;既有原地立着踢,又有边走边跑踢,踢毽子是当时极为普遍的民间体育活动。明、清时期,关于踢毽子的记载就更多了,明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有这么一句民谚:“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赞美女子踢毽子,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至清末,踢毽子达到鼎盛时期,民间把踢毽子与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等雅趣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尤其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

踢毽子活动简便易行,形式多样,口传身授,代代相传。毽子制作简便,只需用一小块布,包上一枚铜钱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开口的鹅毛管子,用针线缝牢,成为底座;再在未剪开的鹅毛管子上端,插上七八根鸡毛就做成了。鸡毛最好是公鸡毛,又长又好看,好踢。过年时节,松阳无论城镇或农村,家里宰杀大公鸡,都要挑选最漂亮的鸡毛留着给孩子们做几个漂亮精致的鸡毛毽子。那时几乎家家都有毽子,人人会踢毽子,一到新年或空闲时,大家就结伴成群踢毽子。踢毽子活动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只需一小块比较平坦的空地即可。毽子的踢法多种多样,可以自由踢,也可以举办比赛。比赛时,看谁踢的次数多或谁踢的时间长为胜,还可以比花样踢法……

踢毽子通过抬腿、跳跃、转身等运动,锻炼腿部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增强自身的反应能力,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娱乐性。松阳踢毽子活动相当普遍,市井百姓一般在冬季踢毽子,因为天气寒冷时踢毽子可以热身。由于踢毽子是植根于中国民间有益健康,又有趣味的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历时千年而不衰,至今踢毽子仍然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体育游戏。踢毽子确实是简便又灵巧的健身活动,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场地和设备,可大可小,老幼皆宜,尤其有助于培养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新中国成立后,踢毽子作为表演节目,深受欢迎。1956年,国家举办第一次中国踢毽子比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要制作一个鸡毛毽子也是一件奢侈的事。那时大家因陋就简,用一张15公分左右正方形的书簿纸包裹一块厝瓦(磨圆磨薄),用线头一扎,把多余部分剪成丝,就是一个毽子;若用蜡笔涂以各种颜色,就是值得人家羡慕的玩具了。2000年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踢毽子在参加世界毽子比赛中经常夺得金牌,多项花毽项目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过,现在各种玩具多了,反而踢毽子或会踢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荡秋千,最初仅采用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粗绳吊住踏板荡,人在踏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前后向空中摆动。秋千在南北朝时传到我国长江流域,成为每年寒食、清明前后的一种游戏,从此相沿成俗。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立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到唐代,清明节前后荡秋千的风俗更为流行。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出名的爱玩乐的皇帝,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年到寒食节,皇宫中都要竖起许多秋千架,让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宫女们身穿彩衣,随秋千凌空上下,宛若仙女从天而降,唐玄宗看得入迷,称之为“半仙之戏”。

从唐宋两代的诗词可以看到,秋千却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尤其是妇女儿童,更是乐此不疲。唐代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里有“秋千竟出垂杨里”的诗句。杜甫的《清明二首》也说:“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刘禹锡亦有诗:“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是妇女和儿童喜爱的一项游戏项目。北宋苏轼《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秋千影半斜。”南宋松阳女词人张玉娘写有《秋千》诗:“瘦腰春病不成围,闲逐秋千荡画衣。香散天风兰佩堕,声遥环玉彩绳飞。飘摇似跨双鸾去,闲雅疑从月殿归。无力尚怜扶不起,翠蛾忧蹙怨斜晖。”诗中描述荡秋千时人犹如在空中飞舞的优美姿态和身影。

秋千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深受人们喜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以练习轻捷、矫健之态的体育游戏。过去,松阳人常常在大树的横枝上系上绳子做秋千荡着玩,那时的农田边上都种有桕子树,每逢稻谷收割后,这里就成了孩子们荡秋千的好地方。人们就地取材,用稻草搓打成粗壮又结实的“三股辫”(草绳),约有二三丈长,往桕子树的横枝上一甩,再把“三股辫”的两头连接起来,一个简单又牢固的稻草秋千工程就完成了。孩子们轮流坐上秋千,地上的人在其背后推上一把,加上自身的动力就前后悠然晃荡起来了。站着荡秋千人在秋千运动到最低点时迅速站起,然后慢慢下蹲,当秋千荡到最高点时,再猛然站起,过了最高点后再慢慢下蹲,到了最低点时再猛地站起,然后重复上面的动作,即秋千越荡越高,如同玩杂技一般上天入地,好不快活。秋千荡得越高,就预示着将来的日子过得越好。

荡秋千是一项有益心身的娱乐游戏,能锻炼人的身体、培养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使人心旷神怡。现在,秋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公园、游乐场、健身场所乃至家庭的庭院,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的体育娱乐项目。

(叶坚红、王发来、洪关旺整理)

2022-08-23 21 21 新松阳 content_262633.html 1 3 唐宋时期松阳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