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田园松阳·文化

三、群星争耀的人文景象

宋代特别是南宋,经济社会的繁荣,促使生产关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唐代, 标志着我国由中古转入近代的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整个宋代文化辉煌灿烂,居于当时世界最前列,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科技以及学术文化的其他领域,都硕果累累,群星争耀。正如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意即宋代是千百年来华夏文化的巅峰。

在晋室南渡,宋室南渡等几次大的人口迁移中,松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温润的气候条件,以及与世无争的人文环境,深深吸引了中原士大夫家族后裔的目光,他们或被动避难、或主动选择隐居了下来,也给松阳留下了深厚的文脉。地处浙西南山区耕读传统悠久,农耕文明发达的松阳县人文景象,也呈现群星争耀、硕果累累、辉煌灿烂的态势,县城“紫荆镇”更是集大成的代表。

重视耕读,登科进士的个案相当出彩

科举制度下,读书人以中举为家门之荣,更以得进士为无上之耀。据谭其骧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宋代科举附录三”中记载,宋代江南各主要州的进士人数:常州 498 人、衢州250 人、湖州 242 人、苏州 213 人、处州(今丽水)193 人、杭州 165 人、越州(今绍兴)153 人、润州(今江苏镇江)137 人、明州(今宁波)127 人、睦州(今杭州建德)124 人、温州 83 人、秀州(今上海、嘉兴)75 人、婺州(今金华)67 人、台州 38 人。处州上榜人数在省内超过杭州、绍兴,宁波,更是远超温州、金华和台州,虽然以上统计很不全面,甚至有可能不太准确,但毕竟透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宋代地处浙西南山区的处州,以科举考试为重心的教学求学,是有很大成效的。

松阳置县以来,持续繁荣的农耕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经济地位日趋上升、重要,于是,唐高祖李渊在唐武德四年(621)颁旨,改松阳为松州,行政层次级别予以提高,由县升格为州府,旋即在当时的县治(今古市镇)东南百步创建了州学,为浙西南最早创建的地方官学,更是首开处州兴办官学之先河。唐武德八年(625),松阳由州复县,州学也随之复为县学。唐永贞元年(805),县学随县治迁到紫荆村(地址在今三庙内)。在县学就读的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称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科举考试的目标,就是按层级的提高分别为经过县试,取得秀才名号,通过乡试,获得举人名号,再经过会试,得到贡士资历,最后通过殿试,成为进士。登科进士“学而优则仕”是也。松阳从初唐开始在处州各县最早兴办官学的同时,书院、学塾也有较快发展。书院之名始于唐代,盛于宋初。南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江省常平使时,曾先后到缙云、松阳、青田等地讲学,对处州各县书院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咸淳年间(1265~1274),松阳本土人氏叶再遇筹划,在古市朱熹讲学处创建明善书院(俗称第一明善书院)。后来又陆续创办了稼轩书院、紫阳书院,讲习授业,注重人才的培养。

据《处州府志》(清潘绍诒修,周荣椿等纂),唐代至清末,处州境内共有 1142 人中进士,其中榜眼 4 人,探花 2 人,武状元 1 人。宋嘉定十六年(1223),丽水县蒋重珍中状元却病故,由中榜眼的蔡仲龙升为状元,成为处州唯一的状元,后官至大理寺少卿、信州知府。松阳本土人史上无人中过状元,外来的有 1 人,就是北宋末中状元的钱塘人沈晦,南宋建炎三年(1129)任处州知府。“致仕”后定居松阳,颇有声名,外来的状元沈晦不仅为松阳,也为整个丽水填补了空白, 增添了光彩,也带来了“龙凤相生”的文脉,147 年之后,中榜眼的就是他的第七代孙、南宋时的县城人沈佺,也就是县城“宋代四大女词人”张玉娘的未婚夫。

据《松阳县教育志(621~1991)》“历代进士名录”载:唐初至清末,松阳全县共有 93 人先后考取进士,其中宋代就有78 人考取进士(这个记载应当说是不完全的,遗漏比较多,如松阳东阁街的程氏宗族一门 4 个进士,却只记载了 2 个;松阳徐氏共有 10 个支脉,唐朝至清代产生过 8 个进士,竟全部漏记,其中东里徐氏 4 个、儒行徐氏 2 个、程徐徐氏 1 个、其他1 个;玉岩杨氏宗族也产生过进士未有记载)。不仅量多,县城“紫荆镇”的个案也相当出彩,尤以县城东阁街程氏一门同辈 4 兄弟高中进士为典型。

南宋年间,松阳城东程氏同宗同族第 11 世同辈兄弟程榆、程樟、程林、程机,分别于宋绍熙四年(1193)、宋嘉泰二年(1202)、宋嘉定元年(1208)、宋淳祐元年(1241)高中进 士,荣极乡里。和他们同宗同族同辈的还有程楠、程槐、程梓、程相、程杞、程枢、程桧、程椿、程棨 9 人,同宗同族同辈兄弟共 13 人,皆考取功名,步入仕途,有贡举国子通经者,有教授县丞知县令者。程氏兄弟为官皆勤勉廉洁,特别是程榆(1171~1238),9 岁能作文赋诗,宋绍熙四年(1193)中进士,秉性耿直,耻于趋炎附势。尝建义仓义学,置学田以膳师儒。任玉山知县时,多有政绩,被誉为“天资靖重,心术端良,慈祥恺悌,有古循吏风”,官至中奉大夫(正四品的文散官名,虚职但以此决定奉禄),朝廷赐爵为“松阳开国男”(封号,即开国男爵,意即对朝廷有功的松阳人,朝廷封爵依次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以此为表彰),食邑三百户,谥号 “安节”。

朝廷为程榆封爵的同时,颁敕额旌儒林之坊于程榆门首, 并御书改松阳县城东门为光华门,意为光耀乡里,教化四方。奉旨竖门后,经过光华门的大小官员,不管是高车驷马,还是华辇大纛,皆落辔下舆,整衣肃容,蹑履而行。松阳县城的下马街由此而得名。为彰显松阳也彰表县城在科举考试登科进士中的业绩和个案,南宋淳祐八年(1248)朝议大夫马克祖在松阳明伦堂(现松阳县城人民大街“红太阳牌楼”附近)立“松阳县进士题名碑”。

仕林出彩,名门望族中更有翘楚

宋代,松阳儒林的理学思想以学术旨趣和思想底蕴,深受以吕祖谦(1137~1181)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1143~ 1194)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1150~1223)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杨简(1141~1125)为代表的四明学派的深刻濡染,尽管未以地域形成专门的理学学派,然都以县城为中心,著述阐述各自的理学主张,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各自所信奉的理学思想,且潜行儒林自成一体。李伟春先生所整理的《松阳南宋理学》已有详尽介绍,这里不再絮叨。

随着宋代理学的传播,“忠君爱国”“以民为本”的家国情怀深入人心,并直接推动有抱负的儒林学士积极出道,以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为己任,或领军戍国或辅佐朝廷共治天下,前者如松阳县城东里徐氏第九代徐知德(生卒年不详),“字和之,仕宋徽宗(1100 年 2 月 23 日—1126 年 1 月 18日在位)朝山东节度使”;松阳县城东里徐氏始迁祖徐孟文(生卒年不详),是徐知德之玄孙,南宋宋孝宗赵昚(1162~ 1189 在位)时任礼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参政除谏议大夫。颂词有曰“裔出孺子,誉起南州,崇讓戒奢,志高行洁”。还有不在县城的南州徐氏徐千驮(1127~1189),仕宋学士,谱载“居官廉正,文章政事俱优”;徐孟英(生卒年不详),乃为东里徐氏始迁祖徐孟文胞兄,南宋时任南京太尉,谱载“文章政事,卓有声誉”。以上 4 人,不知何故志书上没见记载,而在各自的族谱上却赫然在列,类似遗漏情况,在历代松阳不乏少见,宋代亦如是。

主张明理躬行,经世致用的理学,对儒林学士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张力。儒林士子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身居高位关注民生,清廉耿直刚正不阿,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匡扶朝纲之中阐发理学主张,宣扬信奉的学说。如官至南宋户部侍郎的松阳何琮。

何琮,字宗玉,生卒年不详。以“官廉贫亦安”自恃。根据民国 15 年(1926)版《松阳县志·卷九·廉政》载析,何琮应该是在宋朝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宋理宗赵昀在位(1224 —1264 )时在任,其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财政部副部长。旧《松阳县志》记载:何琮“初授吉州安福簿”,即在江西安福县担任秘书之类的小官时,大书门屏以“俸薄俭自足,官廉贫亦安”自勉,入朝之后,先是受任有名无职的闲官, 后转任“中侍御史”,也即中转运史,负责运输事务的官员,“独守古法,斥贪逐侫”一身正气,深受朝廷的欣赏。“天下俗太平, 何琮作宰相”,理宗赵昀欲提拔何琮为宰相,却因何琮“独守古法”,一身正气,受当朝官宦的妒忌和排挤,没有就任,后人为此感叹“空形良弼梦,只戴侍臣冠”,最终成不了辅助群主的大臣, 而仍以户部侍郎之职终身,友人为此甚为惋惜。

在宋代仕林中的的松阳本土人中,何琮是县志有载的享有盛誉的“副部级”官员。而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的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自其曾祖叶纲(生卒年不详),天禧三年进士,仕至北宋金紫光禄大夫,始迁苏州之后,叶梦得乃为苏州长洲人氏,而松阳本土是其祖籍,其血脉其基因均秉承于我松阳之风土。其天祖父即五世祖叶逵,字谦泗, 号玉筠,五代十国时期出生成长在时为白龙县(即松阳县)五木岗村,任职北宋刑部侍郎,叶逵生有四子,其中有三个儿子均从政为官。据松阳《叶氏宗谱》记载:长子叶参(又名元参)咸平四年进士,历任宣(安徽宣城)、苏(江苏苏州)、越(浙江绍兴)等州知府,以光禄寺卿致仕;次子叶元辅,字允隆,进士出身,官光禄寺卿;三子叶元颖,字允度,第进士,爵朝议大夫(有谱为资善大夫);四子叶元凯。叶逵孙辈及其后代也多为学士官员,其长孙即叶参之子叶清臣,字道卿,天圣进士第二、拜翰林学士、兵部尚书、赠少师。叶清臣生有均、圻、原、嘉、增五子,叶增, 又名叶增叟,为北宋治平三年(1065)丙子拨贡、授广东海丰县教谕。据福建上杭都康《叶氏宗谱》和广东梅州雁洋《南阳堂叶氏宗谱》(叶建英元帅堂弟叶宜光主编,次子选宁题谱名)载,叶增叟生三子,长子叶虑进士出身。叶虑又生有三子,长子梦庚谏议大夫,系叶剑英元帅四十世祖。叶逵次子叶元辅生有仲宣、纲、纪、缙四子,叶纲即叶逵之孙、叶梦得之曾祖父,为天禧三年进士,仕至北宋金紫光禄大夫。叶逵三子叶元颖生有絪、清言、经、清夷四子。叶絪进士出身,叶经大理寺卿、赠少师,叶清夷朝议大夫。叶逵四子叶元凯生有二子,长子叶清进士出身;次子叶清四任明州教授。名门望族松阳叶氏在宋代乃为出彩仕林中的翘楚。

“宋人尚意”,文学艺术更是精彩

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和以儒学为体,参以禅、道,乃求“天人合一”之境界的理学之兴盛,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达和崇尚文化社会风尚的形成,更是促使宋代形成了以“冲淡”为至高审美的艺术追求。书法作为线条的艺术,是一个时代美学的集中体现。宋代的书法跟水墨山水画一样,不再追求宏伟壮大,更专注于表达自我,追求平淡天真,空灵素雅的意境之美。宋人写字不似唐人般规规矩矩,而是自然随性。透过书法,可以看到书写之人或激动,或悲伤,或洒脱,或潇洒的真性情。所谓“宋人尚意”就是指宋代书法追求意境,而不拘于法度。正如苏轼所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唐贞元间,松阳县治从旧市迁至今治紫荆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迁移。宋代松阳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文风鼎盛,书法艺术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全县特别在县城紫荆村和“旧市”有着浓厚的书法氛围。叶氏为松阳第一大姓,自古文人辈出,能书者不乏其人。松阳叶氏书家主要在古市及县城西屏镇,书迹留存者有叶梦得、叶萃、叶南叔、叶登、叶在道、叶文蔚、叶景适、叶维藩、叶晹畅、叶楚、叶梦麟、叶葆彝、叶高崧、叶有麟等。宋代著名文学家叶梦得,北宋进士,官至尚书左丞相。其书《松江本急就章》题跋,乃其楷书精品。

据吴伟民所著《宋代松阳书法》中介绍:受理学思潮之影响, 松阳竹溪潘好古、潘好谦遣其子景宪、景夔、景尹从学于婺州理学家吕祖谦。潘景宪,字叔度,好古三子。他虽与吕祖谦同年, 但自认己学不及,遂师事于吕。潘景夔,好谦次子。潘景尹,好谦三子。赤寿红连出土的南宋《潘好谦圹志》,碑刻笔意与传世吕氏家族之书风近。该圹志不具书撰者之名,或为景宪、景夔、景尹中某一人书,堪为松阳书迹之精品。

浓厚的书法氛围也氤氲在宋代松阳城东区域,蔡氏和詹氏二大望族在之后的历朝历代,书画名家迭出。如城东蔡氏能书善画, 且有书画存世者有蔡懋功、蔡育贤、蔡封、蔡镛、蔡梦兰、蔡文轩、蔡克猷等。清贡生蔡士梁,嘉庆间掌教明善书院,品端学粹, 诗才书法,誉重三江,士林重之。蔡懋中,岁贡生。文品兼优, 书法得古趣。蔡士梁、蔡懋中均载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和蔡氏族人耕读传家,礼义持身。文人书家,层出不穷一样,松阳城东詹氏在眀代詹景威、詹雨、詹宝“父子贤科,兄弟进士”的激励下,明清以降,读书成风,贡生、监生、庠生数不胜数。詹仰佐、詹仰科、詹岩、詹伟、詹梦熊、詹渭、詹开钱等皆名噪一时,其中不乏能书者。詹雨,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以书法见称于时,其弟詹宝亦有书名。詹岩,清岁贡生。能诗文,工书法。《松阳县志》谓其“字法精妙,瘦硬通神,有张桓王笔意。”詹渭为民国时期松阳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两宋及之后的元明清时期松阳两宋保存至今之书迹,多以碑刻传世,以松阳县城的文庙、城隍庙、县署等地碑刻为最。也多见于摩崖、碑刻、墓志,其中不乏书刻俱佳者。在松阳县城西屏山凌霄台石壁上“凌霄台”摩崖题刻,系缙云人胡份所书。胡份(1040—1104),字子文,号嵩山,缙云万安乡遇明里人,北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任国子司业,调吏部员外郎,后出知鄱阳,勤政爱民,究治不法,被百姓呼为“胡青天”。任满辞归上宕,开设学馆,士人云集,文章气节为学者所推崇, 有《胡份诗集》留世,其书札《与钦止书帖》录入《三希堂法帖》。北宋嘉祐六年辛丑(1061)进士、松阳书法家叶仲询书《宋故居士项君墓铭》,结字严谨,点画纵逸。南宋叶南叔(1137~1197), 字叔昭,从金华学派吕祖谦学于武义明招寺,绍熙癸丑陈亮榜进士,授朝散郎、迪功郎、复州州学教授。其书《程大雅圹志》,清秀俊雅,欹正疏密,一任自然。

“宋人尚意”宋代松阳的书法艺术追求抽象美,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当时整个宋代情形一样,宋代松阳文学更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宋词最能代表宋代文学的特色,宋代松阳的诗词创作不仅辉映古县松阳,更是宋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

叶梦得是血脉源于祖籍松阳,而在外地耸立影响后世的丰碑。如上所述,叶梦得出身于官宦文人世家,“嗜学蚤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亹癖不穷”。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 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宋史·叶梦得本传》对他从政经历和政绩有详尽记载。高宗建炎二年(1128)授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绍兴元年(1131)起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八年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十二年移知福州。陈振孙说他“平生所历州镇,皆有能声。”叶梦得亦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叶梦得兼善诗文。其诗如翁方纲所评:“深厚清隽,不失元祐诸贤矩矱”,史评其文词风格接近苏轼。叶梦得又好蓄书,南渡以来筑别馆于石林谷,建藏书楼以贮书,藏书总量逾十万卷以上,史称“极为华焕”,与宋宣献同称两大藏书家。

(下转3版)

2022-09-20 21 21 新松阳 content_271175.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