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田园松阳·文化

村落是一姓或多姓聚族而居的产物。聚族而居是宗族乡村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宗族社会居住形态的基本特征。在以农业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中,家族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封建社会的基层结构形式。由聚族而居或若干近亲家族共居形成的古村落,有利于农业、畜牧、渔猎、交通发展,在中国农村相沿数千年。

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村落结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松阳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有山有水有盆地,适宜发展农业生产,适宜聚族而居。松阳村落聚居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在松古盆地出土了多处商周时期聚落址。秦汉时期经济发展,农户丁口增加,具备了建县条件,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分置松阳县。松阳从秦汉到唐宋,文化遗存丰富,县境内各个时期的文物均有出土,印证松阳先民的发展轨迹。松阳先民开创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灿烂文化。

唐宋及其前朝创设的村落星如棋布。村落创设的基本要素是人口定居,而经济开发和战乱促成人口流动和聚居,从而形成村落。先民在松阳聚居成村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经济发展。松阳农业经济发达,产米独盛,足以养民,人们乐此安居兴村。二是航运业发展。松阳航运业始于三国,唐宋时快速发展,船、筏经松阴溪航道出丽水大溪,可直达温州。航运促进商贸经济发展,许多客商、船民、筏工在松阴溪两岸聚居成村。三是采矿业发展。松阳采矿冶炼业始于唐,盛于宋,明代由兴盛走向衰败。宋代松阳蛤湖人包佑之,掌处州银铁冶炼事,助松阳发展矿冶业。古代,矿户、矿工在矿场就近聚居成村。四是躲避战乱。唐末至宋代战乱不断,许多姓氏族人避乱,迁居松阳兴村。早期聚居在松阳的族姓大多无考,村落亦无考。以松阳为郡望的可考族姓仅有:劳、瞿、丰、库(厍)、公、壶、赖、黄。叶姓始迁祖叶望,于东汉建安二年(197),迁居松阳之卯山南麓。其六世孙叶俭于东晋建武元年(317),致仕回归故里,定居在卯山之西,命名为卯峰怀德里,后裔遍及全县各村。查现有各姓宗谱,自秦汉至唐宋,迁入松阳大姓有:叶、王、项、吴、杨、包、毛、洪、江、孟、刘、何、黄、高、周、程、徐、潘、陈、纪等30多个族姓。他们各自聚族而居,发脉成族,建立村庄。在每个村落中,同族的或异族的村民和睦相处,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婚嫁相媒,创造了灿烂的村落文化。

从秦汉时期开始,县下设乡,乡下设村里。里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村,“村”字来于“邨”字,相当于今天的自然村。松阳建县时下设龙渊乡、浮云乡、宣慈乡、旌义乡。旌义乡地望即当今松阳县境域。松阳建县后,县治在旌义乡瑞应里,先后近600年。唐贞元间(785~805),县治迁至移风乡紫荆村。乡里域境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而变化。宋时,松阳设旌义乡、移风乡、布和乡、九芝乡、惠洽乡和松阳镇(镇,既是驻军单位,也是行政辖区)。宋熙宁(1068~1077)间,乡下设都保。明代改为都图,村里改为都庄,加强对村里管治。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把布和乡分为布和上乡、布和下乡,置六乡,乡下设都图,沿续到清代。民国《松阳县志》载:“松阳,旧设六乡二十九里二十六都四十八图。”本文介绍的村落按历史乡域排列。

旌义乡

古代旌义乡设茂春里、平馆里、景化里、报政里、瑞应里,五都、六都、七都、八都属之,地域包括现在的望松街道、古市镇、赤寿乡的大部分地方。

介绍古代瑞应里地望,先得了解松阳县名来历和古代松阴溪河床变迁。山南水北曰阳。县治坐落在长松山之南,松阴溪之北,故名松阳。

松阴溪河床变迁。叶葆彝曾作过考证,他撰的《古市记》载,松阴溪水“故老相传曾由上方经古市之背,出五木象鼻嘴而去。今市后田畈有上后塘、下后塘、下溪垅等土名,有塘头、塘岸等村名,顾名思义殊可证信也。‘后’松阳土音与‘河’同,后塘即河荡之转。”可见松阴溪改道后,原河床积水成荡,积沙成田。当今地名可见证松阴溪古河床在今古市城区之北。

《卯峰广远叶氏宗谱》载:“卯峰怀德里坐落在卯山之西,由庄后村方穿塍越磴以达白龙古市前庄。”可见,怀德里与古县治瑞应里为邻。综上可见,古县治瑞应里在松阴溪古河床北面,地望应在东角垄、上方、黄枝连至梧桐源下游流域。松阴溪古河床变为良田后,瑞应地望南扩,改称八都,设七庄:古市、下街、塘岸、大井头、城头、三角坛、观口。初始各庄呈块状布列。然后,各村庄不断扩展相互连结形成现在的古市城区。

唐宋及前朝在旌义乡设立的村庄介绍如下:

1.厦田 厦田(又称塘岸)叶氏派衍卯峰怀德里。叶俭二十九世叶修己,北宋时为雍州学士,封冲和先生。修己公见厦田地面开阔,又有叶法善道场永宁观古迹可寻,遂从怀德里迁居厦田,为厦田叶氏始祖。

2.三角坛 三角坛刘氏祖籍河南汴梁,始迁祖刘勳随宋高宗南渡,时与秦桧不和,遂解组归田,于绍兴十二年(1142),举家隐居松阳外十三都朱岱,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转迁旧市三角坛庄,安家发族建宗庙。

3.古市大井头 大井头叶氏派衍卯峰怀德里,叶俭二十九世叶修睦,宋大理寺评事,致仕后,从怀德里迁居旧市大井头发族。

4.下街 下街潘氏始迁祖潘福五,于南宋德祐(1275~1276) 间,自遂昌四都殿岗墓岭后入赘旧市叶氏,卜居下街发族。

5.观口 《观口潘氏宗谱》称观口庄。潘氏始祖潘炳,隋大业(605~618)间,任江都监,避萧铣之乱,弃官隐居栝苍城东隅。孙潘某迁丽水横塘丁川。传至12世潘渊于北宋初,从丽水丁川迁宣慈乡上坦。传至21世潘钊于南宋淳祐(1241~1252)间,从上坦迁松阳一都太平坊,其子潘润二于宋末元初转迁本邑旌义乡八都观口庄。

6.十五里村 纪明德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自丽水迁松,赘婿于松阳潘氏,遂卜筑五都十五里兴村。之后,谢、周、刘、叶、陈、李、吴、杨、张、曾、徐、翁、黄、王、金、汤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十五里村的“里”有二层含义。一是从秦汉时期开始,县下为乡,乡下为村里。二是古县治到村庄的路程。古县治在今古市城区西北、赤寿乡东部一带,古县治至纪家约有十五里。村名涵义为距古县治十五里的村里,故名十五里村。

十五里村位于松古盆地中部,坐落在松阴溪东岸。龙(游)丽(水)公路经此,水陆交通便捷。田园广袤,是粮食主产区。

7.岗下村 随宋高宗南渡的项龙,初居外四都东河坑头(今项桥下村河村),传至项福五于宋末元初从东河坑头迁居七都岗下兴村。之后,刘、叶、陈、李、毛、杨、张、周、徐、黄、王、吴、何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岗下村位于松古盆地中部,坐落在石龟山岗下,故名岗下。松阴溪支流湖溪从村旁经过,有灌溉之利。龙(游)丽(水)公路经此,交通便利。是松阳主要产粮区之一。

8.航埠头村 曾称黄埠头。村庄地处六都源与松阴溪交汇处。唐宋时,松阴溪航运发达,船民筏工聚居而成村,故名航埠头。之后,叶姓从松城耐性桥迁入,纪姓从十五里村迁入,还有李、杨、张、王、留、何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1988年《松阳县地名志》记为黄埠头。松阳话“黄”与“航”同音,故有混用。2020年版《松阳县志》为航埠头。村庄位于松古盆地中部,龙(游)丽(水)公路经此,水陆交通便捷。是松阳主要产粮区之一。

9.上河村 十五里村纪姓于宋时陆续迁居上河,现有纪姓140多人。之后,何姓于明代迁入,丁口繁衍至今有近200人。还有刘、叶、毛、潘、徐、王、吴、留等姓氏于不同时期迁入,和睦共建村落。

村处六都源与松阴溪交汇处,坐落在航埠头村上方,民居布列在庄门源河流东岸,故名上河。上河村位于松古盆地中部,龙(游)丽(水)公路经此,交通便捷。是松阳主要产粮区之一。

10.五木村 叶姓始居,《桐溪叶氏宗谱》载,叶经(984~1063)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终于嘉祐八年(1063),随父居松阳五木冈,致仕后,游览山川之胜,卜居外三都桐溪。萧姓于南宋初迁居七都五木。《丁岱萧氏宗谱》载,萧垕,字元载,随宋高宗南渡,抵栝任松阳知县,遂筑室于七都五木,并匾其额曰:“萧院”。传至九世萧元都从五木迁居外十三都丁岱发族。五木村在唐宋时就有多姓族人居住,之后,刘、叶、林、潘、周、黄、王、梁、毛、张、包、徐、罗、吴、何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昔时,村旁小山上长有五种珍贵木材,称为五木岗,所在村庄称为五木。五木村分设上下五木,位于松古盆地中部。龙(游)丽(水)公路经此,交通便捷。是松阳粮食主产区之一。

11.王村 《王村王氏宗谱》雅称为玉林,村中有街称为玉林街。始迁祖王端衡,讳轼。宋乾道(1165~1137)间,从县城陈巷迁居王村兴村。之后,金元奎于元初从县城北迁入王村,还有叶、朱、李、杨、苏、吴、何、陈、张、周、项、徐、阙、雷、潘等姓氏于不同时期相继迁入,和睦相处,繁衍成村。

王、金、叶是王村大姓,而且都建有宗祠。王姓是王村大族,历史人物有王景、王继行,故以王姓名村。村中建立王景纪念馆,是知名的旅游景点。村庄坐落在松古盆地中部偏东,位于松阳县城西北3公里,龙(游)丽(水)公路经此,交通便捷。在自然经济时期,农业生产发达,盛产粮食、烟叶、茶叶等农产品。如今辟为工业园区,现代工商经济蒸蒸日上。

12.六都村 《六都项氏宗谱》雅称为太村。始迁祖项首芝,字君先,于南宋隆兴(1163~1164)间,因避乱自台州迁居松阳六都。之后,王、叶、汤、刘、李、杨、吴、张、郑、周、谢、曾、潘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六都村位于望松街道西北,坐落松古盆地中部北缘,六都源从村西经过,因六都源得名。村庄平坦,田园广袤,是粮食、烟叶的生产区。

13.翁村 翁氏始迁祖翁应植,于宋皇祐(1049~1054)间,由福建迁松阳铁炉头(今西屏街道古老院北首)。传至翁珣芳于明永乐(1403~1424)间,从铁炉头迁居五都翁村兴村。之后,王、毛、叶、李、杨、何、陈、郑、周、金、高、鲍、蔡、潘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因翁姓人建村而名翁村。位于松古盆地中部北缘,坐落在五都源西侧。村域多低丘缓坡,盛产粮食、茶叶、花生。

14.石门村 石门村与王村近邻,王村金氏、王氏于宋代先后迁居石门兴村。如今,聚居在石门的姓氏有:金、王、毛、叶、杨、苏、吴、何、陈、张、林、徐、潘等。他们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石门村位于松古盆地中部,坐落松阴溪北岸。村南有石玄头山,岩石壁立,犹如门户,故名石门村。田园广袤,引松阴溪水灌溉农田,是松阳粮食主产区之一。

(潘树丰、洪关旺整理)

2022-12-13 21 21 新松阳 content_299471.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