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芝乡置三秀里、仙兴里、康济里、协宁里、嘉德里,十七都、上十八都、下十八都、内十八都、外十八都、十九都属之。地望包括现在的叶村乡、竹源乡全部地方,水南街道部分地方,新兴镇的赤岩村,斋坛乡的吊坛村。
唐宋时在九芝乡设立的村庄介绍如下:
1.赤岩村 徐氏始迁祖徐显九于宋末元初,因避乱迁至松阳二十二都南州,旋而转迁上十八都赤岩兴村。之后,叶、周等姓氏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赤岩村地处大山区,坐落在东坞源源头,海拔905米。环村岩石呈赤色,故而得名。竹木资源丰富,村民利用毛竹资源开展手工业生产,有竹编畚箕、疏箩(疏漏的箩筐)、鱼篓等传统产品,在松阳、古市行日出售。
2.大竹溪村 潘镳于宋乾德(963~968)间,由丽水迁居松阳外十八都大竹溪村。萧仕宗,于南宋理宗(1225~1264)时,由福建迁居大竹溪村。之后,王、毛、叶、包、刘、应、吴、何、陈、周、姜、胡、项、钟、徐、黄、董、廖、严、苏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大竹溪村是松古盆地上大村庄之一,旧时分为二社八坦;当今,包括竹溪、新溪、市口、杨山四个自然村。村庄位于松古盆地东南边缘,坐落在竹溪源谷口,竹溪源从村旁经过。以溪名村,初称竹溪。后来竹溪源内有村庄称小竹溪。因之,坐落在源口的村庄则称为大竹溪。村庄南向背山,东西北三面临广袤田园,是松阳粮食主产区之一。
竹溪锣鼓被列为省级民间艺术非遗保护项目。
3.松山村 《松山叶氏宗谱》雅称为嵩山。始迁祖叶世远(1225~1306),自南宋淳祐二年(1242)由卯峰迁居松山兴村。之后,王、毛、包、许、刘、杨、吴、何、陈、周、罗、徐、章、谢、潘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村庄后的山岗上遍长松树,名松山岗,村以山名。村庄位于松古盆地东南边缘,坐落在东坞源中游。背靠松山岗,面临广袤田园,农业、林业兼营,农业为主,产粮食、茶叶、水果。村庄具有一定规模。
4.南岱村 叶氏始迁祖叶善余,于南宋(1127~1279)年间,自丽水石牛迁居上南岱兴村,之后,吴姓、金姓、王姓、周姓、何姓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发展成为东坞源内中心村。
村西北有笔架山、白石玄头山,两山自西北走向东南,合为岱形山麓,村庄坐落其中,故名南岱。民国《松阳县志》称白石玄头山为南岱山。村庄坐落在松阳县自来水厂水源地东坞源上游。民居布列在溪流北岸,海拔465米。四周茂林修竹,自然生态环境很好,宜林宜居,林业经济是其经济支柱。
5.斗米坳村 周氏始迁祖周敬余,于宋乾道(1165~1173)间,自城北永庆铺迁居上十八都斗米坳兴村。之后,王、叶、吴、何、金、徐等姓氏于不同时期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庄。
斗米坳村村头有松(阳)龙(泉)古道必经之坳口。据传,古代有客商以一斗米之资雇村民挑货物过坳口,故名斗米坳。村庄坐落在东坞源上游溪流西岸,海拔530米,是松阳县水厂水源保护地。村庄四周青山绿水,茂林修竹,宜林宜居,林业经济是其经济支柱。
6.河头村 杨氏始迁祖杨嗣成,于宋熙宁(1068~1077)间任松阳主簿,其子杨信转迁十七都河头。之后,王、毛、叶、许、刘、宋、吴、何、陈、张、郑、周、饶、徐、彭、赖、熊、潘、詹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河头村位于松古盆地中部偏东,坐落在东坞溪与松阴溪交汇处,因坐溪之头而得名,称为河头。松(阳)龙(泉)古道(西线)经此,江南公路亦经此,交通便利。田园广袤,是松阳粮食主产区之一。
7.小竹溪村 潘氏始迁祖潘千四(1241~1295),于宋末元初从景宁徙居内十八都小竹溪兴村。之后,王、叶、吴、周、项、包、何、汤等姓氏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村庄坐落在竹溪源支流小竹溪上游,民居布列在溪流两岸,村以溪名。村处低山区,海拔270米。茂林修竹遍山野,冬笋、春笋、笋干、箬叶是大宗产品,竹木及其山货经竹溪转松阴溪航道运销丽水、温州等地。
8.官田村 杨氏始迁祖杨亨桂,于宋元祐(1086~1094)间,自萧山县迁居十七都官田建村。之后,王、叶、吴、陈、周、俞、徐、黄、谢、鲁、潘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宋时,农田有官田、匠户田、民田、义役田之分。官田村周边田地归官府所有,故村庄称为官田村。官田村位于松古盆地中部,东临松阴溪,西首黄犬山为低丘缓坡,南向北向为田园。低山缓坡适宜发展茶叶,广袤田园是粮食主产区。
9.黄公渡村 黄公渡于宋代建村。1988年版《松阳县地名志》记载,宋状元黄公度隐居于此,山下有渡,遂名其地为黄公渡。今黄公渡村上方山前有黄公度书“黄公堰”“放生潭”摩崖。宋时,项姓人在此建村,民国《松阳县志》记为十七都上项弄,黄公渡村民口传也称为上项弄。黄公渡村位于延庆寺塔西北一公里。宋·朱琳《延庆寺塔记》载,邑人项文富于皇祐二年(1050),斥私财修缮延庆寺塔。上项弄即现在黄公渡村。今延庆寺塔前有地名称为项山前。
现在黄公渡村民姓氏有丁、王、叶、刘、杨、何、邱、陈、夏、徐、谢、潘等于各个时期迁入,和睦兴村。
黄公渡村位于松古盆地中部偏东,西临松阴溪,东靠低山缓坡。溪滩圩地广阔,农田肥沃,是松阳粮食主产区之一。低山缓坡适宜种植茶叶。
10.水南村 水南何氏出自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官至枢密院使兼参知政事何澹之后。何澹七世孙何耀,于元大德元年(1297),由丽水横塘迁居松阴溪南独山下聚族兴村。水南建村时间,应早于何氏聚居时间。民国《松阳县志·百仞堰记》载,松阳县南,……旧筑堰障水。北宋庆历(1041~1048)间,波冲堰坏。说明北宋时,或更早开凿了百仞堰。百仞堰至今仍是水南片区的引水工程,经水南、程徐、横山汇入黄坑源,水南是受益村庄之一。宋以前在水南聚居的族姓虽已无考,但其建村历史应与百仞堰开凿时间相关连。
当今,居住在水南村的姓氏何姓为望族,王、毛、叶、杨、苏、吴、陈、林、徐、谢、阙、潘等姓氏于不同时期相继迁入。他们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村庄地处松阴溪之南,故名水南。水南村位于松古盆地东部,田园广袤,有百仞堰之利,是松阳粮食主产区之一。当今,规划为松阳南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
11.黄庄村 潘姓始居。北宋乾德(963~968)间,潘镳由丽水迁居松阳外十八都大竹溪。子孙沿竹溪源溯流而上,暂住溪流源头管理林产资源。传至18世潘太金于宋末元初从大竹溪村迁居下十八都黄庄定居兴村,后裔居住在龙坑自然村。之后,王、叶、周等姓氏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黄庄王氏宗谱》称为王庄,竹源山区居民“王”“黄”音相近,演为黄庄,亦曾经称为黄下村。村庄坐落在竹溪源源头,民居布列在溪流北岸,海拔340米。竹木资源丰富,村民曾经利用毛竹、山桠皮等原料造纸,产品畅销县内外。
12.黄上村 黄上村潘氏派分大竹溪潘氏。宋代,潘氏族人在竹溪源源头暂住管理山林,传至潘学金于明嘉靖(1522~1566)间,从大竹溪村迁居下十八都黄上村定居兴村。之后,王、叶、杨、周、项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兴村。
黄庄村王姓与黄上村王姓同出陈巷王氏,同宗分支。因村庄处在黄庄村上方,故名黄上村。村庄海拔445米。黄上村与黄庄村近乎相连,民间外人统称为黄庄村。两村地域相连,资源相同,以林为主,充分利用资源开办造纸作坊,产品畅销县内外。
13.潘坑村 潘姓于宋代从外十八都大竹溪迁下十八都潘坑居住。王氏派衍松城陈巷王氏,王铠(1461~?)于明成化(1465~1487)间,从陈巷迁居下十八都潘坑。现在居住在潘坑村的姓氏有:王、潘、叶、吴、项、徐等,他们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潘坑村地处竹溪源支流潘坑源下游,民居布列在溪流两岸,以潘姓名溪流,也以潘姓名村,海拔350米。竹木资源丰富,林业收入是村民收入主要来源。
14.燕庄村 叶姓人于宋代始建村。后,潘、王、项等姓氏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燕庄村又名北山村。村庄坐落在竹溪源北岸的山坳,基址形如燕窝,以地形和方位名村。村庄海拔410米。竹木资源丰富,产茶叶、冬笋、春笋、笋干、箬叶等,林产品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
15.大岭头村 大岭头叶氏系出卯山,始迁祖叶万二,于宋末元初,商游至内十八都大岭头,卜筑而居。之后,叶尚开于元泰定(1324~1328)间,从龙泉返迁松阳大岭头,两支叶氏合力兴村。之后,王、包、潘等姓氏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大岭头村位于大岭背山东南麓,海拔550米。松(阳)龙(泉)古道(南线)经此。从村庄至横樟村的古道中有大岭,村庄坐落在岭头,故名大岭头。旧时,村中设有商店、客栈,方便过往客商。过去村民大多能编烟夹(晒红烟用具),扎麻花扫帚、竹枝扫帚,产品畅销松阳、丽水等地。
(潘树丰、洪关旺整理 图片:叶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