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个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才辈出的文化之邦。具有灿烂的文化传统,历代涌现出许多文化名人,在我国文化发展的长河里,熠熠闪光。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知埋没和扼杀了多少人才,其中“于闺阁而加酷”。尽管如此,闺阁中还是不断有人突破樊笼、振翅奋飞。这里介绍一位隐埋了700多年的女诗人,被世人称为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的张玉娘,她生于宋末(1250~1277),字若琼,号一贞居士,自幼聪慧异常,工女红,好读书,父母授以《孝经》《女训》,过目成诵,富有文才,熟读唐诗宋词。说起唐风宋韵,松阳的宋韵少不了张玉娘。
一、张玉娘的生平身世
张玉娘出生在一个仕宦之家,居住在豪华富贵的深宅大院里,生长在精雕细刻的艺术殿堂中。她的家庭世代书香,家中积有不少藏书、文房四宝。她天资聪明,又勤读书,时人以班大家(指汉代班固之妹班昭)比之。到了青年时期,张玉娘在家里,她除了与紫娥、霜娥和鹦鹉为伴,“文房四宝”也成了她的亲切伴侣。诗有《咏案头四俊》——“马肝砚”“ 凤尾笔”“锦花笺”“ 珠麝墨”为证。
关于张玉娘的家世,《张玉娘传》里介绍较为详细。
其父:“曰懋,字可翁,号龙岩野父,时举孝行,仕为提举官”,母“刘氏贤淑”。
祖父:“继烨,字光大,由贡生仕为登仕郎”。
曾祖父:“再兴,字舜臣,登宋淳熙八年进士,仕为科院左迪功郎”。
高祖父:“如砥,字京固,以庆恩诏下为承务郎”。
查民国《松阳县志》卷八“选举”有淳熙辛丑科…张再兴”语,说张再兴于淳熙八年(1181)举进士,与传记载相合。又有“乾道丙戌科……张如砥”云,这是对《张玉娘传》的补充说明。
关于张玉娘的未婚夫沈佺,《松阳县志》卷八介绍,沈佺是北宋徽宗时松阳唯一的状元沈晦的七世孙、南宋咸淳七年(1271)榜眼及第。松阳《吴兴沈氏宗谱》中《佺公与玉娘备考并灿章呈请建贞文祠记》一文道:沈佺名杰,字超凡。父元与邑张懋为中表。据宗谱《栝松沈氏世系图》揭示,沈佺的祖母张氏,是张玉娘的曾姑母。故沈佺和张玉娘亦中表关系。
沈佺的家世情况,沈氏宗谱万历本的一篇序简述:松阳城西沈氏始祖为“嘉议大夫东六公”,原籍湖州。松阳《吴兴沈氏宗谱》载:“栝松城西沈氏宗族,嘉议大夫东六,作教于松,爱白龙(后晋天福四年松阳曾名白龙县)山水秀丽,秩满遂居于此。”
《栝松沈氏世系图》里记载最具体。沈东六子晦(1082~1149),“登宋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状元,直徽猷阁给事中”。
沈佺的家族世系:沈晦(1082~1149),字元用,号胥山,初名杰。少年时期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宋宣和六年(1124),在殿试中一鸣惊人,廷对第一人。宋袁燮《絜斋集·卷八》记载:“沈公晦万言正对,为天下第一。” 沈晦博学宏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面试、笔试都第一。他是北宋最后一次科考状元,也是松阳唯一的状元。《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七》载:“沈晦,翰林学士沈遘孙。”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宋靖康二年(1127)三月,沈晦官职连升四级。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记载:“建炎元年(1127)三月戊午,秘书省著作郎沈晦以所假官真拜给事中。”
松阳《吴兴沈氏宗谱》载:“晦公:宋元丰五年壬戌(1082)八月十六日未时生,登宋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状元,直徽猷阁给事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九》载:“宋绍兴十有九年己巳,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沈晦卒。”
沈氏是钱塘赫赫显耀的望族。沈晦的曾叔祖就是大名鼎鼎的沈括(1032~1096),北宋嘉祐八年(1063)进士,曾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延州并加龙图阁学士,著有《梦溪笔谈》;祖父沈遘(1025~1067),字文通,北宋皇祐元年(1049)以弱冠之龄登进士第一,因为荫官在身,与状元擦肩而过,钦点为榜眼,著有《西溪集》;叔祖父沈辽(1032~1085),曾任审官西院主簿、太常寺奉礼郎监杭州军资库等职,著有《云巢集》。沈括、沈遘、沈辽,人称“三沈”,刊刻有《沈氏三先生集》行世。
沈晦于建炎三年(1129)到处州上任,历守十九郡,累官至直徽猷阁给事中。他不但是爱国的一代名臣,对文学艺术造诣也十分深厚,平时专研诗赋。晚年时期,沈晦卜居松阳上方山,沈氏宗谱称上方山为状元山,系自宋以来历代沈氏族人安厝之地。沈晦后裔在松阳繁衍生息,在松阳城西蔚成一族,县城太平坊建了沈氏宗祠。所居之巷曰“袭魁坊”,并立状元坊。为此留下了状元墓、状元塔、状元坊等名胜古迹。
沈佺的祖父沈旼(1190~1263)字仲和,宝祐四年(1256)举进士,与文天祥同榜,先任浙江龙游县宰,后任江西吉安知府。
沈佺的父亲沈元(1207~1273)独子白身,生四子:沈英、沈雄、沈豪、沈佺,佺为季子。
《张天娘传》中以为,其父母“年将艾唯生玉娘”,玉娘是独生女。父母年近五十才生下她。张玉娘究竟是独女,还是有弟妹的?
查其遗作《兰雪集》中的《元日》诗:
曈日破寒天,红光生紫烟。
诗情归草梦,春色染桃笺。
眉月添明镜,梅妆艴翠钿。
堂开诸弟集,相对笑迎年。
尾联为“堂开诸弟集,相对笑迎年。”可见她有弟妹好几个。
《兰雪集》中有首七律题作《新燕忆女弟京娘》:
三月江南绿正肥,阴阴深院燕初归。
乱衔飞絮营新垒,闲逐花香避绣帏。
却笑秋风红缕在,独怜旧事玉京非。
兰闺终日流情泪,愧尔双飞拂落晖。
诗中表明张玉娘有个名叫京娘的妹妹。世传张玉娘有个弟弟投笔从戎,在抵抗元军的激战中牺牲,血染湖北赛城。查《宋史纪事本末》卷一六得知,宋元襄阳之战,打得非常激烈,时间前后达五年之久。咸淳三年(1267)八月,蒙古军围襄阳。五年七月,宋军袭围襄阳的蒙古军,结果大败。七年五月,蒙古分围襄阳之兵以攻四川宋地,六月,宋军救襄阳,为蒙古军击溃。八年五月,宋将张贵、张顺援襄阳,打进重围,后来都为国殉难,在《兰雪集》里,发现有首七律《和谪弟三一,三峡晓征寄回韵》,这证实她确有个弟弟参加了抗元卫国战争。诗云:
鸟道索纡入剑门,谪居惟汝独怜恩,
镜天烟黑疑无地,隔树人言知有村。
听雨不生池草梦,看云应断故乡魂。
平安日问南归雁,三峡清秋依晓猿。
张玉娘十分惦记远征的手足,但又劝慰他不要过分地想念家乡。诗里透露出她那可贵的爱国思想感情。
张玉娘不仅有弟妹,她身边还有两个贴心的侍女,有其《南乡子·清昼》词“销睡报双鬓”句作证。这在《张玉娘传》和《松阳县志》卷九里均有具体记载。前者云:侍女“紫娥、霜娥,皆有才色善笔札”,以及玉娘喜爱的一只“鹦鹉,亦辩慧,能知人意事”,因号曰“闺房三清”等。后者文字有异,说两个侍女名“轻红、翠红”。考《兰雪集》下卷《石榴亭与诸妇夜酌》诗,有“双娥失翠钿”句,又《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里的二侍女亦取名紫娥、霜娥,证明《张玉娘传》之说是正确的。
按理,张玉娘的家世与沈佺的家世,是门当户对的。
南宋淳祐十年庚戌(1250),松阳城西官塘路西面,相隔一片竹林的两座府邸主人,沈元与张懋都因妻子怀孕而商约:若得龙凤,指腹为婚。当年七月初四日卯时,沈家诞生男婴,名佺;午时,张家诞生女婴,名玉娘。果然,沈家得龙,张家得凤,金童玉女一对,天造地设一双,一个俊俏机灵,一个天生丽质,朝夕相处,志趣相投,青案共读,紫帐同枕,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张王娘传》说玉娘“及笄字沈生佺”,是十五岁那年,张刘氏为玉娘行过笄礼,与沈佺定婚,张沈两家即为亲家。
然而,“未几,张父有违言”。不久,沈元家道中落,张懋悔婚毁约,提出“欲为佳婿必待乘龙”。张玉娘的父亲为什么要悔婚呢?《佺公与玉娘备考并灿章呈请建贞文祠记》里说:后因沈佺“家计萧条,又遭宋运将终,无意功名。而懋翁见其贫落,遂有异志”,原来是欺贫爱富的世俗观念在作祟。
为挽回婚姻,沈佺外出深造。玉娘苦等数年,备受相思煎熬。年至二十二,沈佺高中榜眼,染疾还乡,英年早逝。玉娘以泪洗脸、悲痛欲绝。张家欲另择佳婿,玉娘誓不他嫁,决意孀居度余生,于南宋炎景二年丁丑(1277)正月十六日辰时殉情,时年28岁,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凄美胜于“梁祝”的爱情悲剧。二位婢女、能言鹦鹉相继悲亡。经沈家同意,玉娘得与沈佺合墓于城西枫林地,张懋又将两个丫鬟和鹦鹉葬在一处,中座玉娘与沈佺合穴,左冢紫娥、霜娥,右冢鹦鹉。古今往来的人,都叫这墓群为“鹦鹉冢”。冢边有兰雪井;冢前立小亭,树碑志;余地疏浚荷花塘;冢后,高建两楹三间“贞文祠”。
清顺治间训导孟称舜创作三十五出传奇剧本《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倡捐重修“贞文祠”,从此为公祠,供士民景仰礼拜。
张沈爱情的悲剧故事非常感人,实比传说中的梁祝故事还要令人叹息、憾人心魄。
二、张玉娘的文学成就
张玉娘的诗词,结合她的身世,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她不仅操守洁如冰雪,而且敏慧绝伦,上藉世泽,承继家学,学富八斗,文章蕴意,尤工诗词,时人以“班大家”比之。张玉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才华超群的女诗人之一。她的遗作有《兰雪集》两卷,其中诗一百十七首,词十六阕。原稿保存在沈氏宗祠,后来刊行的,经张玉娘的族孙张献集录,寻找搜录她的遗作手稿,整理汇编成册,并题签集名为《兰雪集》。此诗集仍藏在沈氏宗祠内。到了明朝,贡生王诏在沈氏宗祠发现《兰雪集》,就写了《张玉娘传》。诗词集题名“兰雪”寓有深意,“古人以节而自励者多托于幽兰白雪,以见志,因名之”。词人在诗小序中自白:“丈夫以忠勇自期,妇人以贞节自许,妾深有意焉。”张玉娘的作品流传下来的虽然不多,却较精粹。她可谓宋一代女诗人的殿军。
后来《兰雪集》几经刊行,流传至今。有人称赞它是李清照《漱玉词》后的第一诗集。元中叶,其诗《山之高》传入京师,当时最负盛名的诗文大家虞伯生读其诗,至“山之高,月出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时,不禁赞叹:“可与国风《草虫》并称,岂妇人女子所能及耶!”现代著名学者谭正璧说:“张玉娘在宋代女词人中,可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驾齐驱,吾们不妨称为宋代四大女词家。”清顺治间,戏曲家孟称舜将其事迹写成两卷35出传奇《贞文记》,这部剧本还曾远流异域日本;当代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包朝赞创作历史剧《张玉娘》,搬上北京中国大剧院舞台。
《兰雪集》卷一为诗集,共计117首诗,这些诗具有形式多样性、题材广泛性两个显著特色。
诗词形式多样性。《兰雪集》中诗词形式丰富多样,几乎囊括中国古典诗歌所有体裁。中国古典诗歌既有限制较少、行文自由的古体诗,又有格律限制严格的近体诗(格律诗)。古体诗按句子字数分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四种形式,按体裁分有古诗(唐以前风格,如《诗经》)、楚调、歌行、乐府、引、曲、吟等。张玉娘的诗词形式丰富多样。诗有古诗、乐府、歌行和律诗;律诗有五七绝、五七律、排律,还有六言诗;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等等。
《兰雪集》117首诗中,有古体诗29首、近体诗88首。29首古体诗中,按诗句字数分有四言诗1首、五言13诗,七言诗6首、杂言诗9首;
按体裁分有古诗(如《鸣雁》等)、楚调(如《班婕妤·和王诘摩二首》)、乐府(如《古别离》等)、歌行(如《秋江辞》等),引(如《明月引》)、曲(如《白雪曲》等)。此外还有“凯歌”“笛曲”等。
近体诗88首,按体裁分,有绝句57首,(其中五绝14首、六绝5首、七绝38首)。律诗31首。31首律诗按诗句字数分,有五律12首(其中六句三联小律2首,如《池边待月》《秋思》;八句四联以上排律2首,如《石榴亭诸妇夜酌》《游春》等);七律19首(其中有六句三联的小律1首、八句四联以上排律1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妙龄青春的张玉娘竟然长于古体诗,《鸣雁》《班婕抒》《山之高》《明月引》等作品洋溢着浓郁的《诗经》韵味。由于写作六绝易患“短撅”之病,古代诗人鲜有涉及。张玉娘却长于六绝,《春晓》《春残》《幽居漫赋》《咏杨柳》《闲谣》通顺流畅、风致嫣然,为相对贫乏的六绝文库充实了弥足珍贵的华章。
综上所述,张玉娘在短暂一生中尝试了各种诗歌形式,尽管诗歌数量算不上多,然而体裁品类较为全面,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百花园”。通读张玉娘诗作,犹如浏览古典诗歌的瑰丽宝库。
诗词题材广泛性。古代诗人分流派,各流派诗人往往注重本派关注的自然、社会问题进行诗歌创作。由于题材狭窄,难免限制诗作的呈现广度。张玉娘诗词取材广泛,诗情丰富多彩,反映大千世界。
按诗作内容简单分,可分为深笃的爱情诗、炽热的爱国诗、以及流连光景和闲情逸致的山水生态诗三大类。爱情诗如《川上女》《山之高》等;爱国诗如《塞上曲》《从军行》《幽州胡马客》《王将军墓》等;山水生态诗如《幽居四景》《龙鳞石》《采莲曲》等。张玉娘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都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流泻出真挚和深沉的感情;在那朴素和清新的文字里,蕴藏着丰富和邈远的想象。她的不少篇章都像涧水那样明丽和清澈,像山兰那样芬芳和洁美。
张玉娘不少诗词难以纯粹归于某一类,如有的咏物诗抒发爱情,可归于爱情诗;有的咏物诗吟咏历史人物,可归于咏史诗;有的爱情诗还抒发保家卫国之情,可归于爱国诗;有的神灵诗同情劳动人民、风情诗描写劳动场景,都可视为劳动者之歌。
《兰雪集》卷二为词集。共计16阕词作,几乎阕阕精彩纷呈,臻于完美。
《兰雪集》16阕词中,句式整齐者2阕,长短句14阕;小令7阕、中调2阕、长调7阕。16阕词用16个词牌,没有重复词牌。笔者由此推测,张玉娘如果不是红颜薄命,也许会创作几十上百甚至上千阕不同词牌的词作,创造用词牌最多的历史纪录。这16阕词,其中14阕表现爱情生活,每阕词所表现的爱情生活迥然不同。另2阕《烛影摇红·又用张材甫韵》《玉女摇仙佩·秋情》则艺术表现自己抗击外敌,总结宋亡教训,或杀敌建功,然后完婚,抒发家国情怀。她匠心天成,一试填一成功,阕阕精美绝伦,以至于其“词人”名气似乎盖过“诗人”名气。
上述表明,张玉娘不仅酷爱文学,喜好创作,而且敢闯敢试,娴熟掌握吟诗填词的“十八般武艺”,堪称全能型诗人。她身在闺房,面向社会,眼观八方,格物致知,处事究理,心系庶民,情怀家国,堪称“人民诗人”。
在古代女作家、女诗人中,恐怕没有第二人像她那样,对诗词体式做过这样广泛的不拘一格的探试。张玉娘无愧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据《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两汉至清末2100多年间,涌现的诗词大家中女性不足30人。两宋以8人之多约占历代女性诗词大家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为“宋代四大女词人”,李清照以“婉约词宗”独占鰲头,朱淑真以“《断肠集》为李清照《漱玉词》后第一词集”之誉而胜吴、张一筹,吴淑姬则因出名早而胜张玉娘一筹。然而世事多变。近代以来,中国文坛研究《兰雪集》渐成风气,方兴未艾。鉴于张玉娘诗词在体裁、题材、诗情的多样性方面,在婉约、豪放词风兼具方面、在表现劳动人民和表达家国情怀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当今不少诗词家认为“《兰雪集》为李清照《漱玉词》后的第一词集”,随之张玉娘名声鹊起,文学地位日益崇高。
三、张玉娘的文学地位
中国古代诗风蔚然,诗词作者灿若群星,不乏名家。据《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从汉初到清末,共有1530著名诗词作家载入史册,其中女作家27人,可谓寥若晨星。
李清照是太学生赵明诚妻,创婉约词风,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集》,均佚,后人辑《漱玉词》,今人辑《李清照集》。现存诗词90首;
朱淑真,多写闺阁幽,笔触柔丽,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集》共300余首;
张玉娘,工诗词,尤得风人体,28岁殉情沈佺,著《兰雪集》2卷,现存诗117首、词16首,共133首。
吴淑姬,有《阳春白雪词》5卷,《花庵词选》现仅存5首。
唐诗宋词,中国古典文学的两朵奇葩。清以后,诗界热衷于为唐宋诗词排座加冕,如称薛涛、李季兰、魚玄机、刘彩春为“唐代四大女诗人”,薛涛居首;称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为“宋代四大女词家”,李清照居首。
鉴于朱淑真诗词单纯倾诉个人不幸之命运,而张玉娘不仅倾诉个人不幸之命运,还咏物、咏史、咏戍边英烈,具有重要社会意义,且几乎涉及古体、近体各种诗体,词风又婉约、豪放兼具,因此,诗界普遍认为张玉娘《兰雪集》为李清照《漱玉词》后的第一词集。张玉娘在古代女性诗词家中的位置,她的文学地位,应不在朱淑真之下,而应在朱淑真之上。
(李德贵整理)
编后记
田园松阳,江南秘境。唐风宋韵,历久弥新。
一千八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松阳人积淀起丰厚的文化底蕴。至今,因宋状元沈晦赋诗“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而令松阳享誉天生丽质的桃源胜地;因保留了士农工商文明而令松阳成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也因生态人文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发掘这些松阳文化积淀,自然有其深刻的文化精神和当代价值。而发掘文化积淀的契机,亦契合于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在近年的应运而生之时。
为发掘松阳传统文化,松阳县田园文化研究者协会于2022年2月组织课题组与松阳融媒体中心合作,对松阳唐风宋韵文化进行研究,梳理史料,致力解读其概念内涵,阐释其基本形态,剖析其文化精神,提炼其当代价值,同时课题文章刊登在《新松阳》“唐风宋韵在松阳”栏目上(此课题由松阳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协办)。是年8月,浙江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而此课题正与之契合。
经过一年的编研,截至2023年2月,“唐风宋韵在松阳”课题编研基本结束。课题文章从政治、哲学宗教、经济、教育、文学戏曲、艺术、科技、建筑、军事、社会管理、风俗、人物等方面,展示唐风宋韵文化气象。汇文成书,书名即定《唐风宋韵在松阳》。书稿总计50多篇40余万字。
《唐风宋韵在松阳》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写在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