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受疫情影响,不少市民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从而诱发了眼耳口鼻喉等许多问题。
春节以来,这些问题特别多发
双眼发红或伴有分泌物。眼睛不适的成因有很多:春节至今,很多市民长期宅家,生活没有规律,过度玩手机、看电视导致用眼疲劳;也可能是因为感冒和持续性咳嗽导致;或者是常见的感染性眼病,如睑缘炎、睑腺炎、结膜炎或角膜炎等。儿童患者的病情发展相对迅速,需要重视。
喉咙发干、发痒,感觉有异物。这样的情况,多是瓜子果仁吃太多导致的慢性咽炎,俗称“上火”,市民日常要多喝水,服用对症消炎药。
短期内听力下降。短期听力减退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耳垢栓塞,耳垢在耳道内堆积太多了,会导致听力下降;急性中耳炎或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一般会合并耳痛、耳流脓等症状;突发性耳聋,一般有耳朵的闷堵感,有些还会合并耳鸣及眩晕。需要注意的是,突发性耳聋一定要尽早治疗,发病后越早治疗,效果越佳,超过治疗时间窗,听力的损失将会是不可逆的。此外,疫情的蔓延和隔离在家的生活容易导致恐慌和焦虑心理,这种情况下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几率将会有所提高,需要引起警惕。
春主升发宜养阳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的养生观念,即人体的整体阴阳变化节律与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是一致的,在中医养生的过程中要注重顺应自然,合于天地的变化,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养生方式,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季,此时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天气渐于温和,自然界万物一派生机萌动之象。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一定要做好春季的养生保健,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1.加强气血活动。中医学认为“动则生阳”,春季适当增加运动可以促使气血流动,新陈代谢日渐旺盛,从而促进阳气的生发,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而且春天的空气没有冬天那么干燥,也没有夏天那么湿热,更适合人们养生锻炼。
2.促进肝气疏泄。中医学认为,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有升发条达之性,与春季相应,即肝的功能在春季最为旺盛。春季肝所藏之血旺盛而输布四肢,筋脉得以濡养,而表现为肢体活动较为有力。另外,从中医学脏腑五行生克的角度来看,春季肝气相对旺盛、易克伐脾土,此时脾胃相对比较虚弱,容易出现相关疾病。因此,在养生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脾胃。
3.舒畅精神。随着气候的转暖,人们的精神活动亦开始活跃起来。中医学认为,肝主一身气机的疏泄,市民要注意时常调整心态,舒畅心情,可以有助于肝气的调达和阳气的升发。
4.避免阳气耗伤。春季养生要顺时而养,要养生气,养体内的阳气。所以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要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升发的情况发生。
春季饮食有讲究
春季饮食应遵循以下原则:1.升发阳气。春天阳气生发,人体阳气趋于体表,饮食上应该注意帮助阳气的生发,多吃一些辛温之品,这样有利于发散风寒,扶助阳气;2.多甜适酸。中医学认为,春天适当的食酸可以滋养肝气,从而促进肝气的生发,但过食酸性食物会使肝气偏亢,木土相克,损伤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所以春天肝旺之时还应适当多吃一些味甘的食物,以顾护脾胃。
那么,春季食材众多,应该如何选择呢?对中医来说,许多食材也是药材,可以用来防病治病。韭菜辛温,能温肾助阳、益脾健胃、行气理血,多吃韭菜,可滋养肝之血,强脾胃之气;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利肝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热利湿、健胃理气的功效;菠菜味甘性平,有养血、止血、敛阴、润燥的功效;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的功效;樱桃味甘微酸、性温,有补中益气、祛风胜湿的功效;猪肝味甘性平,有补肝、明目、养血的功效;红枣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的功效,是一味春季养脾佳品;扁豆味淡性平,有益气健脾、化湿和中的功效;红薯味甘性温,有益气生津、宽肠通便的功效;蜂蜜味甘,有补中益气、润肠通便的功效。这些都是食疗方中常用的材料,可以用来组成食疗方。
全媒体记者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