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注定要在非常时期中度过。清明时节,注定是一个“泪纷纷”“雨纷纷”的季节。清明前后的天气,使得这个节日总是细雨纷纷。于是,路上行人就好像断了魂一样的迷乱凄凉,任凭冰冷的雨水和泪水落在脸上,早已分不清哪一滴是雨水,哪一滴是泪水了。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只有清明节最让人伤心,最让人悲痛。清明节,虽然也是一个节日,却完全没有节日的快乐。这是一个祭祖、祭扫、让人悲痛的日子。往年,每个人都要参与进来。很多远在外地的人,往往都要在清明节前,赶回老家,为逝去的亲人扫墓。这是尽孝的一种表现,也是寄托自己的一份哀思。虽然是一种形式,却是家家户户、每个人的一件大事。
按照以往的习俗,扫墓时,人们一定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节的凄凉、悲痛。今年的清明节祭扫,仍处在疫情“坚持严防严控丝毫不可松懈”阶段,因此,不少地方,早早发出通告:“暂停现场祭扫活动”。为完成人们祭扫心愿,开通了人性化“网上祭扫通道”,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祭扫。
疫情尚未解除,防疫不能懈怠。任何松懈和麻痹大意,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造成疫情二次反弹。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倡导简约、文明的网上祭祀方式,相信人们能够理解,积极配合。政府通告中提示:“清明祭扫,贵在心意,重在文明”。父母、亲人虽已远去,最放心不下、一直牵挂的是他的亲人。他们在天堂一直祈祷一家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团团圆圆,健健康康。现在,疫情肆虐,你不去墓地、殡仪馆、骨灰堂祭扫,在网上表示心愿,相信逝去的父母、亲人也能理解。你的健康,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钟南山院士之前就说过,这次的疫情到六月底才能够彻底结束。而清明节是在4月4日,虽然各地都在有序复工复产,但还没有到疫情结束的时间;尽管我国本土新增病例多地多日已清零,但境外输入病例仍不断增加,让人们悬着的一颗心,始终不敢放下。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清明节前后禁止人们扫墓,是出于防疫的需要,是为了你我大家的安全健康着想。不是禁止你去扫墓,而是要你变换一种方式,在“网上祭扫”,表达心意。
“网上扫墓”,是民政部倡导的一种绿色扫墓方式。你只需登录“网上祭扫通道”,就可享受贴心民政公众微信号免费在线祭扫。“网上祭扫”,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用路途辛劳跑来跑去。清明节到来,你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虽没有到达墓地、殡仪馆、骨灰堂,却不影响表示心意。网上祭祀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了电脑上,方便你清明祭奠先人,是对传统祭祀方式的一种继承与延伸。
“网上扫墓”已有几年的实践了。网络祭祀是一个新兴理念,很多网友把这一理念归为一个新的学科,叫作清明文化学。有网友在采访中表示,清明祭扫,应重在内容,体现文明。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以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倡导以鲜花换烧纸、植树祭祀等健康文明的祭扫方式寄托思念,应成为一种文明的祭祀方式,这是观念上的进步,时代的进步。
网上祭扫和到墓地、殡仪馆、骨灰堂祭扫的效果,是一样的,也同样可以传情,也同样可以寄托思念。有情有义,不在形式,而全在自己的一颗心。不管公祭,还是家祭,诚心诚意,真心真意,又何必非得去墓地、殡仪馆、骨灰堂祭扫呢?网上祭扫不也是一样的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