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经过测试,在空气呼吸器正常的前提下,穿上重型防化服能代替隔离服深入核心区域40多分钟。”在义乌市消防救援支队近日举行的疫情处置演练中,吴伟康走出“密室”,长吁一口气,向演练组负责人报告测试结果。
吴伟康是一名90后消防员,现担任义乌市消防救援支队北苑特勤站特勤二班班长。别看他年轻,但已经有6年的一线救援作战经验。他还曾参加全国“火焰蓝”比武集训,是省消防救援战线公认的战斗“尖兵”。
疫情发生以来,吴伟康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请缨参加防疫工作,并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当前防护物资异常紧缺,我作为支队疫情处置队转运组组长,承担的主要是危重病人转运工作,做好防护措施至关重要。”他说,为克服防护服紧缺的不利条件,他从特勤站现有的战斗服中寻找隔离防护服替代品。特勤站里日常出警的服装有抢险救援服、避火服、灭火战斗服、重型防化服等,不同类型的救援配套着装相关的救援服。
确定好替代服装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推算防护时间,以确保使用人员的安全,不被感染。“重型防化服虽然隔离效果好,但是不透气,在使用时必须配套使用空气呼吸器。但空气呼吸器里面的氧气属于易耗品,而且不同的人戴上,使用时间也不一样。”为精确测算出具体时间,确保万无一失,吴伟康带领队员反复测试,最终精确测算出重型防护服可代替隔离服深入疫情核心区域连续“作战”40余分钟,为应对疫情突发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记者在一份“转运组使用空气呼吸器登记表”上看到,吴伟康将测算使用人员的姓名、起止时间、装备品牌、空气呼吸器初始压力、人员身高和体重等相关情况都进行详细记录。
“只有通过科学测试,分别推算出折叠担架行走、登台阶以及静坐等不同情况下,空气呼吸器能够支撑使用的时间,才能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吴伟康认为,疫情面前,任何细节都不可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