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文

大安寺塔 在城市中心守护一方水土

▢ 全媒体记者 王月

清风拂面,绣川景盛。走进绿意森然的绣湖公园,一座古塔静静矗立在城市的中心。经历九百多年风雨,质朴古旧的她,是一代代义乌人心中最经典的地标建筑。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义乌市绣湖公园中的大安寺塔赫然在列,这座义乌地标从此在人们心中又多了一份特殊的意义。

时光长河里的坐标原点

在义乌最繁华的市区中心,绣湖公园以她独有的宁静优美让每个匆匆过客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烟寺晓钟、松梢落月、花岛红云、湖亭渔市等新“绣湖八景”浓缩在这方“城中桃源”之间,只有高耸独立的大安寺塔显得卓尔不群。

对于义乌人来说,这座古老的旧塔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标识,也是一座城市的原点。

天气日益变暖,绣湖的夏意越深,路边鲜花欲渐迷人。在晨雾弥漫中,走进绣湖公园,梨园戏友们在吹拉弹唱间,唤醒城市;棋友们在楚河汉界间,纵横捭阖……四面八方汇聚的人们在塔下的方寸之地,开始了自己新一天的生活。

站在大安寺塔下,抬眼望远处,四周高楼林立,天高云阔。一代又一代的义乌城区在浮光掠影中更新万千,唯有大安寺塔静谧无声,任由斗转星移,从未改变。

“上小学的时候,我家离这就不远,总和姑娘伙伴在大安寺塔下玩闹。”晨练的吴阿姨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在绣湖公园走路,回忆起大安寺塔,吴阿姨不由感慨,时光如白驹过隙,从自己少时到现在带着孙子来塔下晨练,一晃竟有半个世纪。“我从小姑娘变成了老奶奶,可是我的孙子也如同我小时候一般,整天来塔下小憩。”

千年历史间的见证者

湖畔杨柳垂条,水面映出城市的波光倒影;湖边时不时有散步的人群陆续走过;从曲园传来的唢呐声、二胡声渐传渐远,消散在城市的车水马龙间。而大安寺塔像一位穿梭千年的老人,静静守望着乌伤大地,见证城市的沧海桑田。

仔细审视大安寺塔,不难发现,这是一座六面五级的楼阁式塔,塔身历经沧桑,但还能清晰看见它的砖木结构。再用神凝视,隐约还可在塔壁上见到“庚寅岁建”的砖铭。据了解,大安寺塔建造于宋大观四年(1110年),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义乌境内现存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

“大安寺塔基本保持了宋代时期的建筑格局。”市文保所工作人员介绍,大安寺塔塔体各层还保留普拍方、角梁、斗拱等木构残件,为研究宋塔的原有形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复原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最早的时候,我还跑进塔里玩过,里面有楼梯,可以上塔。”周先生已至耄耋之年,对大安寺塔的记忆略有些模糊,据他回想,小时候在附近放牛,很远处就能看见大安寺塔,塔身很老旧。“当时还有一些塔檐,现在似乎塔檐更少了。”

据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延陵吴氏宗谱》等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大安寺塔在南宋和明代曾有两次修缮。1997年再次对大安寺塔进行保养维护,并且加盖了覆钵顶(即塔刹),目前,大安寺塔保存良好,仍在持续的监测保护中。

乌伤大地上的神秘传说

根据史料记载,大安寺塔由义乌县施主吴圭捐资兴建,这在《嘉庆《义乌县志》及民国甲子(1924)重修的《延陵吴氏宗谱》等文献中都有相关记录,但是在义乌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被广为流传:

很久以前,义乌城中有个大湖,但不知何故,大湖经常发大水,湮没大片良田,常弄得农民十年中有九年无收。

有一天,湖边来了个白发道人,认定湖水泛滥是因为湖底有水牛精在作怪。百姓们齐心协力,汇集所有的水车,不分昼夜轮流排水,一直排了81天,终于排干了湖水,只见一个形状吓人的水牛精正盘着头、缩着脚,呼呼大睡。

众人用干柴盖住水牛精,倒上油,点着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于把水牛精烧成了灰。因为担心精灵不散,再出来兴风作浪。百姓们在上面又填上泥土和石块,并造了一座宝塔镇魔。为了纪念道人的功德,乡亲们又在塔旁建起一座寺,称大安寺,并将塔命名为大安寺塔。

传说自是不可考证,但这则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依旧在义乌人的口耳间传递着,为大安寺塔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2020-05-15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9146.html 1 3 大安寺塔 在城市中心守护一方水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