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每一年,学生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自杀的事件不在少数。疫情期间,类似案例更是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义乌市心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心桥社工”)接听了100多个心理援助热线的求助电话,其中有7例是存在自杀隐患的。最终,有2例建议进行住院治疗,5例通过电话疏导干预成功。
后疫情时期,特别是复学后,小部分学生出现了担心病毒感染、居家时间过长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学习任务重、担心毕业升学等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和家长的关注和疏导。
花儿般的年纪,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遽然陨落,让人扼腕叹息。
痛定思痛,我们必须重视孩子们深层的心理问题。开学焦虑、抑郁、家庭矛盾、师生冲突等等,也许都是他们情绪崩溃的诱因之一。
要治孩子,先治家长
如何拯救焦虑的孩子?“心桥社工”成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美花建议广大家长了解一下SPACE方案。据悉,SPACE方案是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最新开发的一个治疗儿童焦虑症的方案。他们治疗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耶鲁大学主张的是,让家长学会帮孩子逐步‘脱敏’,也就是说,让孩子对可能引起他们焦虑的情景,有一定的抵抗力。”吕美花介绍说,比如,有个6岁的男孩,他有典型的焦虑症,他的症状是吃饭只吃火鸡三明治。别的食物,一概不吃,一吃就吐。耶鲁大学项目负责人给他父母的方案,听起来特别简单,就是一家人每天一起吃饭,不要给孩子准备单独的饭菜,也不要给他准备火鸡三明治。如果孩子不吃,没关系,那就看着父母吃,饭后不要给他单独加餐。就这么着,几个月之后,这个男孩就能吃火鸡三明治以外的东西了,吃什么都呕吐的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饿着他吗?没啥高明的啊,咱中国的老人们早都有这智慧了。但也许我们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吕美花解释说,这个策略的重点,其实不在于让孩子饿着,而是在于家长要花时间陪孩子。
整个治疗过程中,这对父母就做了两件事:
1.管控家长自己的焦虑。
原来,这个男孩的焦虑症实际上源自父母。他是个早产儿,刚出生的时候拒绝吃奶,为此还在新生儿的重症监护室里待了一个月。之后,家长就一直很担心孩子吃饭的问题,孩子一不吃饭,家长自己就先焦虑了。所以,一直惯着孩子吃火鸡三明治,其实是家长自己焦虑导致的。
2.放慢节奏,花时间陪孩子度过不适
这对父母平时工作忙,生活节奏太快,比起反复在纠正孩子吃饭的问题上花时间,他们干脆就给他吃他爱吃的,快速解决问题。一般都是匆忙给孩子喂完饭,洗澡睡觉后,他们夫妇俩再吃饭。而耶鲁的工作人员要求他们,慢下来,花时间陪孩子度过不舒适。
对这样的治疗思路,耶鲁大学乐伯维茨教授是这样解释的:父母对孩子妥协,背后的一种驱动力是孩子很痛苦,但还有另一种驱动力同样强烈,叫作“我必须得送你上学”,或者“我把你送到学校之后我就得赶去上班了”。
“当然,每个孩子的症状和病因都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但至少,我们能从耶鲁的治疗方案里,启发一些新思路。”吕美花说,作为家长,应该正视焦虑的两面性:
斯科特说,在某种水平上,焦虑跟硬币一样有着两面性。每当焦虑阻止我,让我无法旅行,无法抓住机遇或冒险,有时会让我痛苦得无法忍受。但同时,它又令我保持了一种敏感,使我更习惯于在人们之间调和,使我成为一个更宽容的伴侣;让我有机会去领导一份受人尊敬的杂志,组织公开辩论。他认为,焦虑可以成为我们正向转变的动力,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驾驭自己的焦虑气质,就可以变得更加优秀。
发起心桥暖心计划 拯救焦虑的孩子
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疫情之下的压力和恐慌,使很多人陷入“心理危机”状态。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老人和残障人士等高危人群。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逐渐趋缓,确诊病例“清零”的地区越来越多,复工复产复学的步伐越来越快。随着复工复产复学,很多人可能会遭遇新的心理困扰。
有专家估计,遭受疫情影响,灾难后罹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会逐渐增多,大约20%的受影响人群会在一年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人数会增加。此外,焦虑症、抑郁症、生理心理疾病的人数会增加,在遭受重大心理创伤的人群中,5%的人会影响终生。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老人和残障人士等高危人群。因此,疫情后的心理重建,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为了帮助灾难中受影响的人,基于灾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义乌市心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将发起疫后心理重建《心桥暖心计划》公益项目,对全市儿童、青少年开展心理普查,确定重点心理干预人群,采用心理教育、心理援助、心理疏导与心理训练等手段帮助其整合内在资源,科学应对灾难带来的种种压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我们教育系统的心理援助热线是:85332902,还可以直接拨打吕老师心理咨询热线:13858985672,我们会给予专业的心理援助。请记住:当一个人心里的秘密和难过有人和他分担,由此感到温暖、支持和理解时,他就不容易产生绝望。”吕美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