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柳青 文/图
构思奇巧的立体模型、色彩鲜艳的手绘海报、精致实用的背包和T恤……5月20日,义乌市国贸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疫情 真情”毕业设计汇报展开展,近百件由学生亲手创作的展品整齐陈列,将在一个月的展期内,呈现一场艺术盛宴。
百花齐放的“最后一课”
记者了解到,本次毕业设计汇报展围绕疫情展开,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倾听自己身边的故事,来抒发对疫情的一些感触与感动。“我们没有对作品的题材进行限制,因此现在展厅里有产品设计类、模型建筑类、景观类、海报类、综合材料类等10余类作品,多方面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17美术1班班主任吴丹说。
作为同学和老师公认的优秀作品创作者,苏天翼向记者介绍了他与同学合作的立体模型建筑《落箨岛》——这是一个以绿色氧吧为主建造的疗养院,地处被清澈海水环绕的小岛,远离城市的污染和喧嚣。据悉,落箨二字取自《增广贤文》,原指嫩竹拔节向上生长时,逐层脱去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用以寓意枯萎、陈旧的生命状态获取新生。“我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干净的空气和干净的水可能会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因此我们想要制作一个以海岛为原型的疗养院,帮助生病的人调节心情、恢复健康。”苏天翼说。
细观《落箨岛》,只见海浪层层翻涌、激起片片浪花,海岛礁石嶙峋,岩石、土地、树丛等刻画颇为逼真。苏天翼介绍,整件作品从起笔草图到最终成型,差不多耗费一个月,由于是初次尝试设计制作产品,其中重重困难不为人道,光是岛屿主体的选材和制作就花了三四周的时间,经过前后五次的易材和修改,才最终呈现了逼真的模样。
在《落箨岛》的一旁,是一幅名为《Love bobo》的综合材料作品。虞琪玲与同学花了许多时间,经过反复的挑选和比对,最终决定用造型各异、颜色多样的纽扣做作品的主材,并结合毛线、棉花等多种材料制作成了这样一幅画。画中,扎着辫子、系着红领巾、戴着口罩的小女孩正张开双手,似乎要拥抱什么。虞琪玲介绍:“作品中的小女孩就象征着我们自己,表达了对疫情快点过去、让大家都能伸开双手拥抱未来的希望。”
作为毕业班学生在校的“最后一课”,此次毕设汇报展不仅是对3年学习成果的检阅,更是学生们初入社会、实现理想的第一块“叩门石”。记者了解到,展厅中有一件名为《人 人体 自然》的绘画作品已与厂家达成合作,厂家已将画作局部印制在背包、T恤等生活物品上开始进行展示和推广。
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
3年前,工艺美术专业的大部分同学们零基础来到国贸学校;3年后,同学们用自己的所学所想创造出一件件优秀的作品,为3年的高中学习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受疫情影响,本次毕业设计汇报展无法对社会公众开放,为打破校园与社会的“围墙”,吴丹特意将每一幅作品细细拍照,每天在朋友圈进行“展播”,引来了许多人的点赞,也有人主动提出了购买意向,令同学们大受鼓舞。
学生的作品能被社会肯定,这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密不可分。据介绍,国贸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创办于1984年,是浙江省示范专业、学校骨干专业。自创办以来,累计已培养5000多名有独立工作能力、掌握一定工艺美术理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平时,除了进行素描、色彩、ps技巧等专业技术的培养,学校还会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外出实践的机会,也提供了很多的平台。”吴丹介绍,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经常会参加市级、省级的各种比赛,获得专业上的锻炼;此外,到幸福湖参与现场作画,到李祖国际创客村参加布置环境、画墙绘、文化节活动,到怡乐新村为老人现场绘制自画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时间。
吴丹表示:“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的教育、学生的积累和社会的磨砺。自己亲身去尝试,然后碰到困难、解决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学到非常多的东西。毕竟大家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就相当于走上了小社会,需要自己独当一面,培养好迎难而上的信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近年来国贸学校正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为社会培养更多能适应挑战的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