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通过近15年的实践,“两山”理念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金山银山的目的和归宿。义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虽然商品经济发达,但土地等自然资源较为匮乏。近年来,全市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狠下功夫。特别是2019年以来,义乌市全面落实自然资源管理新职责,把“两山”理念落实到自然资源管理实践当中,按照“调查好每寸土地、规划好每寸土地、利用好每寸土地”的工作总目标,全面部署开展了全域土地精准管控工作,深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推进我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
1 明底数、强内功,在用地盘活上做好“减法”
“两山”理念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优化自然资源配置,在存量盘活上做文章。义乌市土地资源紧缺,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全面盘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按照开展大调查、布局大规划、腾出大空间、落实大产业、实现大产出、建设大生态的思路框架,大力开展“六大行动”:一是开展“大调查”行动。全市各镇街摸清家底,共调查了450宗15796亩国有建设用地、513宗8895亩集体建设用地,并对可盘活提升用地逐宗建立台账并将矢量数据上图,按作战图逐宗销号利用。二是开展“大规划”行动。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具体地块规划编制,现已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期成果,并基于三调初步成果过程数据和现状调研形成现状数据底图。三是开展“大空间”行动。以拆出万亩发展空间、盘活利用万亩现有空间为目标,去年通过整村拆、拔钉拆拆出用地空间10620亩,完成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000.16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494.21亩,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2282.09亩,处置闲置土地178.2亩,助力打造绿色动力小镇、信息光电小镇等“万亩千亿”高能级产业平台,和上溪、义亭、廿三里三个总规模达8996亩的产业片区。四是开展“大项目”行动。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去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0个,总投资1187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2个,为历年最多。五是开展“大产出”行动。通过土地科学供应、提升用地产出效益,已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1728家、D类企业85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六是开展“大生态”行动。通过土地整治、城市“绿肺”整治、绿化景观整治、农田整治、农房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美化。去年完成绿化造林1.26万亩,新增农地集中连片流转8104亩,新增和提升农业“标准地”6.88万亩。同时将六大行动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给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并实行月度攻坚竞赛排名和“红黄旗”奖惩,按月按季评出红旗单位40个批次、黄旗单位10个批次。
2 谋创新、巧结合,在统筹改革上做好“乘法”
“两山”理念是统筹自然资源各项改革的根本纲领,要统筹自然资源管理相关领域的各项改革创新,发挥叠加效应。在推进全域土地精准管控中,义乌市将自然资源管理新职责的落实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的深化等创新工作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一是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相结合。充分盘活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宅基地以市场化方式用于跨村跨镇街安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就地入市或整合入市,具备立地条件的复垦退出形成“集地券”,去年完成“集地券”1038亩,完成宅基地跨村安置1048.5间、安置农户357户,完成入市9宗64.73亩、成交价款7220.5万元。二是与优化营商环境相结合。我市在项目选址、供地、工程规划许可三个阶段大力开展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建设用地审批和城乡规划许可“多审合一”,审批时限由131个工作日精简为61个工作日,办事材料由118份削减为25份。推行建设项目测绘“多测合一”,通过整合各类测量规范和技术标准,对12项测绘业务进行改革合并,建设项目测绘作业时限由64个工作日缩短到26个工作日。我市还以全国不动产登记“综合创新示范”试点为契机,建立了“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新模式,率先在全国实现所有不动产登记业务类型“网上办、掌上办”。三是与集体用地统筹利用相结合。制订出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统筹利用实施办法、宅基地跨村跨镇街安置实施细则,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利用实施细则等“一办法两细则”,积极构建“1+X”的各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统筹利用政策体系。农村规划为垂直房的未利用宅基地,以市场化方式用于跨村跨镇街安置;规划高层公寓未建区块征收储备后,用于城市有机更新、新社区集聚安置或新农村建设高层集中安置;规划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可就地入市或整合入市;具备立地条件的集体建设用地,复垦退出形成“集地券”;对低小散乱村集体建设用地,采取清理整治、规范提升、整合入市和用于更新改造等方式盘活利用,“两路两侧”用地流转用于绿化造林、景观提升等。
3 惠民生、予民利,在乡村建设上做好“加法”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选择,要综合施策,科学布局和落实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乡村振兴。义乌摒弃以往农村建设当中的粗放低效发展模式,将“两山”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充分盘活利用现有建设用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节约集约、生态和谐、绿色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去年下半年开始,义乌市根据农村建设的实际,完善改造政策,部署开展农村有机更新工作。一是坚持“自愿+规划+设计+规范”。以村级组织自愿为前提开展农村有机更新;由政府统一进行村庄规划布局,按照农村规划的底图和蓝图干到底;抓好村庄风貌的统一设计,建设融于义乌自然山水、具有乡土文化特色、能够安居乐业的浙派民居;规范村庄建设管理,包括高层代建的管理。二是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将农村有机更新与资格权调剂、宅基地跨村跨镇街安置等政策打通,农户可以自愿选择垂直房、高低结合、退出宅基地资格权后购买商品住房等多种安置方式,既保障必要的居住条件,又显化宅基地价值。三是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控制。通过控建设用地规模、控人均宅基地面积标准、控最高户型标准、控高层住宅安置系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从最少120平方米调整到最高100平方米,人均宅基地面积标准由36平方米调整到30平方米,最高户型标准从140平方米调整到120平方米,高层住宅安置系数从1:6调整到1:4,节地率达到20%以上。四是实施规划联建、集中安置。按“1+X+Y”的农村和社区空间布局规划体系,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以及全市行政村撤并调整,实施村庄整合、垂直房和多层、高层住宅集中规划联建等,原先732个行政村整合为450个村(居),发挥集聚效应。五是鼓励节约用地壮大村集体经济。对农村有机更新节约建设用地的,给予10%的用地奖励,允许规划为集体经营性用地进行入市等,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深入研究、精准测算和慎重决策的基础上,制订了农村有机更新政策和操作细则,有63个村已开展试点,5.3万农民将住上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