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王月 文/摄
张希福出生于1925年,义乌城西街道分水塘村人。作为一名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张希福历经岁月沧桑,仍精神矍铄。6月17日,记者在怡乐新村见到了96岁高龄的张希福老人。在整洁的书桌旁,老人摇着蒲扇悠悠回溯自己的人生,谈起峥嵘岁月,记忆的闸门打开,往事历历在目。
年少遇烽火 被迫离校园
谈起自己的从军经历,张希福一声叹息,“我从小好学,原本是怀揣学习梦想的青年,却因日军的野蛮侵略而选择从军。”
在城西街道分水塘村,自古读书氛围便非常浓厚,尽管张希福年幼时家里很穷,但父母仍坚持让他上学读书。1939年,15岁的张希福不负期望考上了金华市农校农艺科。与此同时,中华大地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磨难,炮火也在一步步向江浙逼近。1942年,日军的飞机屡屡飞掠金华、孝顺一带上空,进行轮番轰炸,金华农校被迫停课。同年5月,浙赣会战打响,日军分三路向金华、衢州进犯,农校校长只得带领部分同学及职工家属向武义方向撤退。
当大家逃难到石楠塘附近时,张希福与校长等4人不幸被日军俘虏。所幸当时日军队伍缺乏劳动力,张希福一行人并未被杀害,而是被压榨做了一段时间苦力。几个月后,张希福趁着战乱的间隙成功出逃,辗转多地后,终于在1943年秋成功回到了家乡义乌。
回乡当民兵 乔装探情报
“由于我在部队干过,又有文化,回家后没多久便被选为金东义西联防处第八大队分水塘自卫队中队长。”张希福解释,这不是真正的第八大队游击队队长,相当于现在的民兵队长。日常工作不脱离生产,主要任务是在打仗期间为参战部队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如送茶水、送子弹、抬伤兵、探情报等辅助工作。
1944年,第八大队与后宅方面一支武装队伍准备拔掉一个驻扎在浦江黄宅的日军据点。由于张希福对黄宅比较熟悉,打探敌情的重担便落在了他的身上。读书人出身的张希福书生气重,拿上几本书就伪装成了学生,顺利通过了日军的路卡。
进入黄宅之后,张希福发现日本兵正聚集在黄宅祠堂吃饭,机枪被扔在一旁。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便立即发出信号,让第八大队发起攻击。可就在这时,后宅方向响起了枪声,日本兵瞬间察觉到危机,机枪手重返碉堡射击。
好在黄宅日军的电话线已经被张希福所在的部队提前剪断,日军无法求援。尽管战术略有瑕疵,但这场战斗仍进行得比较顺利。得益于各方积极努力与亲密配合,此战中俘虏了20多名日本士兵。当时的《抗日报》还特意刊登文章,表扬了分水塘中队积极配合抗日的先进事迹。
掩护地下党 参加解放军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国民革命军及国民党控制的政府机构重回义乌。国民革命军重新掌握政权后,对共产党员包括参加过第八大队的游击队员进行清算。由于在分水塘自卫中队当中队长,张希福被划归为亲共积极分子,成了被通缉的对象,只能与战友连夜出逃,并在上海暂时居住下来。
在上海期间,张希福也没有放弃与共产党合作。在上海美通电业厂当会计期间,义乌地下党成员陈伟杰被叛徒出卖,逃至上海寻求张希福的帮助,张希福马上安排他到法租界隐藏,并陪他到复旦大学陈望道处,让陈望道帮忙寻找组织关系。最后,在陈望道的帮助下,陈伟杰终于和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1948年,张希福渐觉上海局势波谲云诡,便跟随妻子的哥哥来到兰州汽车保养团,担任通讯员,随后还参与了彭德怀指挥下的解放兰州的战斗。“由于不会开车,我主要还是在部队中负责文书工作,并保障战略物资运输的有序进行。”张希福稍稍回忆,继续讲述,进攻兰州经历了十几天的激战,解放军才终于打败了国民党部队,随后他又跟随部队来到酒泉参加了解放酒泉的战斗。
解放战争结束后,张希福终于回到了义乌,成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先后在何斯路、分水塘、平桥、鲤鱼山、里经等七所小学当过代课老师。一直到2001年,他还在三尺讲台兢兢业业地上课,先后被夏演乡教办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被何里乡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闲不下来的张希福离开教师岗位后,又在分水塘陈望道故居担任了七年的义务讲解员,直到近年才停下忙碌的脚步,与老伴来到怡乐新村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