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刚刚开始收藏字画之时,经常去杭州拜访陈仲芳先生。陈先生是义乌籍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但对于来自家乡的访客,总是十分热情,就像邻家一位和蔼的老人。
每次笔者去他那儿,他不仅会不厌其烦地指点一些收藏窍门,还经常会聊些艺坛掌故,让笔者知道不少大艺术家随和家常的一面。
陈先生的书房中,经常挂着的是两件书法,一件是沙孟海的行书,一件是赵朴初用小楷写的几首自作诗。聊到沙老书法的来历,陈先生来了兴致,介绍起来:“那是一次笔会上,与沙老一起去参加活动,小憩的时候,我跟他说自己还没您的书法,希望写一张。沙老很高兴,几天后再见面,就将写好的书法给了我。”
“他为什么会很高兴呢?”笔者不禁问。
“我加入西泠印社很早,沙老虽是西泠印社社长,很多活动,都是一起参加的。社友向他索要书法作品,他觉得是敬重他的艺术、尊重他的为人,所以几乎有求必应。”
陈先生还说,绍兴一位爱好书法的企业家,几次上门,求他将沙老的作品割爱。最后一次竟然说,价钱由陈先生自己说,再高的价他也买了。
陈先生当然没有卖。
问他为何不卖,陈先生露出有些惊讶的表情,反问:“沙老送给我的东西,怎么可以去换钱?”于是笔者又傻傻地来了一句:“当年多要几张就好了。”陈老生听出了笔者口气中的惋惜之意,微笑着说:“有一张就好了,怎么好意思经常麻烦老先生呢!”
另有一次,陈先生还说起沙老送书法上门的故事。
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一次艺术活动中,一位给省文化系统领导开车的司机,恭敬地向沙老求一张书法。沙老当场答应了,说现在较忙,有空就写。
几天后的某日早晨,有人来敲司机家的门,司机开门一看,惊呆了:沙老拿着张书法,亲自送上门来了!
沙老只是淡淡地说:“早上散步经过这儿,就顺道送过来了。”
陈仲芳先生感慨:“那时的老先生,看重的是艺术,是人情,哪像现在,动不动就拿钱来衡量!”
这个沙老送书法的故事,笔者在不同场合讲述了好几次。有一回,在座的有一位杭州来的杜先生,这位资深书画收藏家听完后,又补充了他为沙老跑腿送书法的故事。
原来,杜先生一家住在杭州龙游路之时,与沙老一家是邻居。杜先生当年还是小学生,喜欢书法,常跑去看沙爷爷写字。沙老也喜欢这位好学的小邻居,对他很和蔼。一次,沙老问他,什么路什么巷知道吗,小杜说知道,沙老就拿出一个大信封,装上一件写好的书法,请小杜送过去。
杜先生回忆,这样的事,至少有十多次。每一回,沙老总要问他知不知道那个地方,确认知道,才会请他去送。事实上,沙老要小杜送书法的那些地方,离住处都不远,当年小学生学业并不重,小杜他们,早已玩熟了周边的每一条小弄堂了呢。 煮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