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文/图
“朱阿姨,我想咨询一下,办理残疾证需要什么手续?”
“贤菊,我家的电线和邻居家的串线了,要找谁处理呀?”
这几日,赤岸镇清溪村盆塘自然村69岁老党员朱贤菊有点忙,每到晚饭时间点,总有村民来她家咨询事情。朱贤菊每次都耐心倾听,并记录在本子上,第二天再帮村民代跑。在她帮助下,村民的诉求也都得到一一回应。
前不久,因为遭受台风“黑格比”袭击,盆塘自然村受灾较严重。身为长期居住在这个村里的唯一的党员户,朱贤菊毅然扛起了“管家”职责,除了日常巡逻,她还坚持为大家准备一日三餐,安排晚上住宿,为老祠堂里的瘫痪老人送餐、清洗衣物。村干部和村民无不感慨:有了朱贤菊,我们很安心!
A危难中,她家就是“避难所”
8月4日,受台风“黑格比”影响,清溪村盆塘区域的降水量从早晨开始就比较大。作为老党员,朱贤菊一大早便挨家挨户巡逻,通知村民做好预防山体滑坡的撤离准备。
盆塘村在村人数虽只有十几户,但居住较分散,一圈走下来,朱贤菊花了近半个小时。眼见雨势越来越大,她放不下心,又奔走了两圈,让村民们尽快先到较安全的她家里安置。在村两委协助下,朱贤菊家陆续安置了十多个人。中午时分,河水已经漫过了村里的跨桥,虽然无法过桥,但是朱贤菊还是背起锄头冒雨刨开周边的泥沙,尽量引流。发现山体滑坡后,她才无奈地赶回家,等待村两委和救援队伍继续搜救的结果。
回家后,朱贤菊立即整理家中的炉灶,并烧起了大锅饭,可洗菜时又突然停电停水。她找出蜡烛点亮,安排丈夫去200米外的小涌泉处接水。小涌泉只是一个小小的出水口,半个小时后,丈夫才接满一桶水回来,等大家吃完饭已是下午两点。
8月5日晚上8时,朱贤菊家的炉灶边围坐着一圈邻居,几位大婶帮着清理灶台、洗刷碗筷,其他人正在和村干部商讨灾后重建的事。据了解,从8月4日起,这些村民就睡在朱贤菊家里,尽管条件受限,只能打地铺、睡长板凳,但他们睡得特别踏实。
B风雨里,她就是“好保姆”
被安置的人员中,年龄最大的是90岁高龄的村民成香球。她独自一人住在盆塘村最外圈,和不少“恋家”的老人一样,成香球在朱贤菊最初劝告时无动于衷。朱贤菊去了两趟之后,无奈只能和村干部一起将她“架”下山。当晚,朱贤菊特地跟成香球睡在一起,还帮助她起夜、喝水……
谁知,次日吃完早饭,趁着朱贤菊洗碗的间隙,成香球又跑回了自己家里。这可急坏了朱贤菊,她急忙赶到指挥部告诉村两委干部,接着又跑到山里去劝说,但成香球说什么也不肯下来。由于还要准备其他人的午饭,朱贤菊只能拜托一名村干部在山上守着,等到下午老人的家属上山后,好说歹说才将她转移到清溪村办公楼予以安置。
解决好成香球的问题,朱贤菊又为照顾村里86岁的瘫痪老人金爷爷发愁。金爷爷瘫痪不好移动,身上接了导尿管,一直被安置在村祠堂里。眼看着导尿管越接越满,不认识字也没有经验的朱贤菊只能拔出导管接头倒掉积液再接回去。金爷爷口渴了想喝水要用吸管,朱贤菊便匆忙回家拿外甥带回来的有吸管的水杯给老人用。
每天,朱贤菊除了要为住在她家里的十几个人烧好一日三餐饭,还要端饭给金爷爷,一口口给他喂完饭,其余时间才有空做日常巡逻。8月5日,金爷爷的家属上山,8月6日,专属医生也来了。这时,朱贤菊才重重舒了一口气,当晚还给医生安排了一个通铺。
C关键时,她就是村里的“店小二”
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家里居住着13个邻居,加上赤岸镇和村两委的干部,以及在附近作业的施工人员,朱贤菊每天要烧近30个人的饭菜。“之前,施工队伍问我是否有多余的饭菜,我就记在心里了,每顿都会多准备一些。”朱贤菊说。
作为一名26年党龄的老党员,朱贤菊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但用她自己的话说,总是停不下来,放不下心。暑假里,朱贤菊在女儿家帮忙照顾外孙。台风来袭前,外孙刚好想到山里玩,周末她就带着孩子回到家,不料遇到山洪,接着就忙开了。
烧柴火、涮锅下米、洗菜切菜、翻炒炖煮……每顿饭,朱贤菊至少要准备五六个菜,每个菜都是满满一大盆。一周下来,略显疲惫的她才接受村两委安排的助手。“虽然朱贤菊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党员,但她做出来的事总能让人感动。”清溪村党支部书记成斌感慨地说。
据成斌介绍,在村庄规模调整前,朱贤菊是盆塘自然村的支委,她承包了村里环境卫生整治、房前屋后巡逻、百姓日常咨询服务等工作。疫情期间,朱贤菊坚持在路口、办公室、隔离点值班,村里检查出一例疑似病例以后,她又包揽了承包点工作人员和居家人员的一日三餐。深夜,为了让村口值守人员安下心来,她一天不落地为大家做夜宵。那一阵子,她每天睡觉时间基本上只有三四个小时。
朱贤菊瘦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最关键的时候,她总能践行入党时的初心,用自己平凡无私的爱,为村民们搭起避风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