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病区,护士们向办公室内的丁瑜瑾喊了一声:“(护士)长,有人找。”只见她穿着紫色的工作服迎面走来,口罩上方的眼睛笑得弯弯的,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从事医务工作18年来,丁瑜瑾无论是在哪个科室,总能给身边的患者和同事带来阳光般的和煦温暖,给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初出茅庐勇敢迎接挑战
2004年,丁瑜瑾从护理学专业毕业,并以全市第二名的综合成绩考入市卫生系统。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后,她第一时间来到自己即将上岗的单位熟悉环境,但眼前的景象却让她非常失落。由于医院硬件设施较为陈旧,跟考入省级医院的同学们比起来,年轻的丁瑜瑾难免产生了心理落差。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同事之间关系很和睦,领导也很关心下属,逐渐融入了医院大集体。
作为一名年轻护士,丁瑜瑾刚开始工作就进入了急诊室,当时,因为农药中毒、车祸、溺水而急救的病人占比较大。刚开始接到急诊病人时,她内心都很慌张,但在年资较高的同事带领下,她很快就开始独立接手工作。有一次,她一个人值夜班时,只见几位成年人抱着出车祸的孩子冲进急诊室,她马上上前处理,当她看到头部血肉模糊的五岁孩子,以及家属悲愤、痛苦的神情,也难以抑制内心阵阵的震惊和伤心。从那以后,她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对学校、家长多进行安全教育,预防悲剧的发生。
2012年10月,丁瑜瑾因为工作表现突出,从内科转到外科当护士长,在工作上有了更多自主权。此后,她积极参加医院的科普活动,并主动联系学校老师,从CPR急救知识、防溺水、交通安全,到孩子的性启蒙、健康饮食……常趁业余时间到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她还邀请学生及其家长到医院开展志愿者活动,培养孩子对生命与健康的敬畏之心,用行动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成为“小太阳”温暖身边人
丁瑜瑾还在内科当护士时,遇到一位因慢性支气管炎住院的退休教师,平时子女很少来探病,只有一位老伴负责送饭送菜。她发现老人时常坐在病床上,流露出孤寂的神情。于是,每次在护理操作时,她总是对老人嘘寒问暖,想方设法与老人交流。老人出院后很是感激,专门带着自己写的书法和画的国画来到科室,特别感谢了丁瑜瑾。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丁瑜瑾所在的科室被关闭,所有工作人员被派往东山留验站服务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作为新建后还未投入使用的养老院,这里许多设施不齐全,丁瑜瑾作为第一批入驻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搬物资、铺床叠被、消毒杀菌,还要做入住登记、给大家送饭送菜。在留验站,每一天,丁瑜瑾和同事都要在5幢楼之间奔波,要走30000步以上。因为日常工作量很大很辛苦,连续几天几夜24小时轮轴转,医院考虑把她们替换下来,但被拒绝了。她说:“作为第一批进留验站的人员,我们最清楚流程中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可以让同事后续工作更顺利。”
留验站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后,她又回到医院负责预检分诊工作。那时天气很冷,医院门口还没有装遮雨棚,遇到下雨天气,工作人员常常穿着湿透的鞋和冲锋衣站在雨中。由于每位病人进入医院前都要进行登记、查询轨迹信息,有些病人觉得麻烦不愿配合,甚至还破口大骂,有些年轻护士觉得心里委屈默默落泪,丁瑜瑾一边安抚病人的情绪,一边鼓励年轻护士继续工作。
前往汶川支援基层医疗
去年,丁瑜瑾报名参加支援汶川医疗,上个月,机会终于到来,接到任务后她安顿好家人就立即动身了。飞机到成都降落后,她又坐车走山路,经历五六个小时,半夜才到达雁门乡卫生院。支援汶川期间,她多次上山进村进行慢病知识宣教,不顾路程坎坷坚决完成任务。
由于当地地势险峻,进村的路往往是悬崖上开凿的山路,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岷江水,行进在七弯八拐的山路上,一开始,她常常在颠簸与害怕中晕车,但她马上就让自己适应了环境。有一次,在进村做回访过程中,遇到泥石流山路被冲垮,情急之中,老村长带领回访小组走了另一条小路进村。面对当地村民的热情,丁瑜瑾更加体会到医务工作者职业的光荣。
援川一个月回来后,丁瑜瑾对医务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日常工作中,护士长的任务繁重且琐碎,但她从来没有改变初心: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照顾好每一位患者,服务好一线的护士。 全媒体记者 何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