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一年一度话七夕

农历七月七,又是一年的七夕节。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是一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那些爱与暖的温柔元素。数千年沧海桑田,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人传唱着华夏文明的民俗之魅、民族之美。

关于起源,始于汉流于后世

关于七夕节的起源,众说纷纭。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这是“中国文明网”上某文中的一段表述。

该文认为,“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对时间的崇拜,同时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综合不少文献资料以及媒体报道后发现,随着朝代变迁,七夕节也在不断演变着——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曾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乞巧”之举成为当时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据说,由于当时的文化繁荣,把登楼晒衣改成了登楼晒书。

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之前。“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特别是吟咏七夕的诗篇更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近千首。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已变得相当隆重,传说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明清时期,七夕是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其中,清代这天的主要活动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牛郎和织女二星乞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少习俗活动虽已弱化或消失,但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因此,七夕节也被不少人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民俗,节日文化传千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或许是基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很多人的眼中,“七夕”是一个谈情说爱的日子。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会围绕着这一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乞求姻缘。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织女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

种生求子。种生求子这项习俗,据说在我国南、北方都有流传,在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

吃巧果。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一,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通常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观星。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那么,古往今来,义乌对于“七夕”又有哪些说法呢?

以下这段文字是《义乌市志》中关于“七夕”的相关记载——

七月初七为七夕,又名乞巧节。妇女于这天用皂角、紫荆等树叶,洗发去垢,醒脑开窍。夜阑人静,更多的妇女尤其是姑娘,陈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一线穿过七个花针孔眼,即算乞得。古时或用稻草缚成天孙织女像,让老妇与童女相扶,“如赐巧者,则刍偶(草人)自动云”(清嘉庆《义乌县志·风俗》卷七)。七夕,养牛户换牛索,祭牛郎神。

此外,在由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的《义乌民俗》中,也能找到有关“七月七日七夕节”的表述,意思和上面的相差无几,只是内容相对更为通俗和口语化——

传说是夜牛郎织女于鹊桥渡天河相会,在这一天义乌各地的喜鹊都会同其他飞鸟到东阳东白山搭鹊桥,帮牛郎织女相会去了,所以七夕以后一段时间会看不见飞鸟。据说这一天夜深人静,悄悄走到葡萄架上屏息静听,能够听到牛郎织女的对话与哭泣。也有妇女在这天用花椒、紫藤等树叶洗发去垢,据说能醒脑开窍。更多的是陈瓜果于庭,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夜阑人静,一线穿过七个花针孔眼,即算乞得。“如赐巧者,则刍偶(草人)自动云”。这一天,养牛户换牛索,以祭“牛郎神”。

关于弘扬,重拾“遗失的美好”

上个世纪末以来,以“圣诞节”“情人节”为代表的一波西方节日文化进入中国,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这些节日大受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

当代社会在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认知,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也让更多国人重新产生了兴趣。七夕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渐渐地升华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唯美动人的神话故事赋予了这个节独特的浪漫色彩,爱情的模样千般万种,“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执念亘古不变。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西方节日的启发,或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人们发现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中有两情相悦的节日元素,于是对七夕进行改造,有意识地遗忘乞巧节俗,扩张男女相会的节俗传说,提出七夕为中国情人节或爱情节的说法。”

近些年来,七夕“过情人节”现象渐渐在国内变得普遍。义乌也不例外,相恋许久的青年男女会赶着这一天去登记领证;一些集体婚礼会组织在这一天开展;不少已婚男女也会互送礼物。

老王是我市某机关的一名公务员,他说,这10年多来的每年七夕,自己再忙都会给老婆买束花,送点小礼物,再到外面订个俩人桌餐。“2月份的那个情人节是国外的事,反正我们是从来都不过的。七夕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希望年轻人在节庆上不要舍近求远。”

一直活跃在义乌文化界的相关人士认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扬的是忠贞与坚守,是家和万事兴的和谐以及追求幸福的勇气,而这些恰恰是中华民族婚恋家庭观的核心要素。这份美好、这份浪漫是中华文化自信之源,彰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其实,七夕中乞巧的本意,便在于创造与创新。近年来,全国各地会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庆祝七夕,用新方式传承演绎着传统民俗的新内涵。这一天,有很多和睦幸福的家庭上演着新时代的“乞巧精神”、传承着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给这个传统节日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将七夕节写进顶层设计。曾有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关于延长和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节假日的建议》,呼吁增设七夕节等为法定节假日。

反观以上种种,无一不说明社会各界已然认识到七夕节的重要意义。这是好事!而对于后人而言,如何重拾“遗失的美好”、在继承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值得深究。 林晓燕

2020-08-25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3297.html 1 3 一年一度话七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