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现在碧水蓝天已然成为义乌的背景色,森林绿色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一位七旬老人的“绿色愿景”

▢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实习生 周昕玥 文/摄

近段日子,一则“义乌连续三年获评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并荣获‘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县‘大禹鼎’银鼎”的喜讯,让所有义乌人为之振奋。

“现在碧水蓝天已然成为义乌的背景色,森林绿色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我当年的愿望都圆满实现了,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说到这里,今年79岁的张希盛感慨万千,“相信未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绿色将会成为义乌发展中最动人的色彩。”

赞今朝:绿色福利众人享

8月24日下午,初见张希盛,他与妻子正在楼顶的空中花园乘凉。提起这些年义乌城市绿化的发展,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张希盛是一位林业科技星火传播的多面手,他不但身体力行,试验、推广先进林业科学技术,而且还用手中的笔撰写实用科技文章和科普文艺作品。自1968年大学毕业后,已在林业战线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不但用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指导抓好林业生产基地建设,更注重面上的普及推广工作,通过宣传,使更多的农民群众掌握、运用林技知识,实现科技兴林的目标。

“1972年,我调回义乌时,义乌很多地方还是一片荒山,街道上基本没有绿化,不像现在,道路两侧有茂盛的行道树,每个小区、公园都有别致的绿化景观,尤其是一些标准地里的美丽稻田,欣赏价值非常高。现在行走在义乌,无论你走到哪,都是绿意盎然的。”在提到现在的城市绿化时,张希盛眼底里是藏不住的笑。“现在的城市多好呀!当你在十字路口,等绿灯通行时,头上有片树荫,让你免遭烈日暴晒;当你在公交站台等车时,依然有片绿荫可以带走你的烦躁……”老人不禁感慨,炎炎夏日,在室外活动时有一片绿荫遮挡无疑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

这些年,我市加大城市绿化提升改造力度,大力推进公园广场建设和道路绿化建设,营造生态绿地、城市片林和环城林带,进一步深化森林城市建设,让绿色浸润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使生态文明的种子播种到每一个人心中。

循着生态文明的脚步,21世纪的我们走进了大自然的“氧吧”。今天,当我们翻开《义乌市森林资源分布图》,映入眼帘的是四周郁郁葱葱的山林,蜿蜒绵亘百余华里,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形成一堵绿色围墙。一个“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市与森林交融”的森林义乌已呈现在眼前,商城人无不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绿色的恩赐。

忆往昔:染绿涂彩情自浓

然而,30多年前的义乌并非如此。“当时,上到政府,下到基层农村,对荒山育林的政策并不明朗,一直到提出生态环境建设这个口号前,大家对生态保护都不够重视。”在张希盛的记忆里,在世界“小商品之都”还未崛起前,义乌人主要经济来源都是农林经济,村民大多靠种植果树为生,社会经济相对滞后,山林里还存在大量砍伐毛竹等情况。直到1990年1月,市政府在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上,根据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作出“两年准备、四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义乌”的决定。1994年9月,义乌实现了绿化合格县(市)的消灭宜林荒山达标。1997年11月,义乌通过了省级平原绿化初级达标验收。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2008年12月,我市获评浙江省首批森林城市后,又实施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2015年11月,义乌被授予国家级森林城市。几辈人的积累和努力,让义乌成为宜居、宜商、宜游的山水生态型国际商贸城市。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森林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做好林业工作至关重要。”张希盛深知,思路决定出路,在20世纪90年代,他将大部分精力花在了科普教育上,工作之余,他进行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创作,投向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白天,他跋涉在山沟林间;夜晚,他又把躬身实践的体会、经验写成文稿。从1993年至今,发表在《义乌商报》(含原《义乌日报》)上的科普文章就达60余篇。此外,他还在《森林与人类》《华东森林经理》《浙江林业科技》《浙江林业》等省级以上杂志发表科技论文15篇;在《金华科普》《枣林》刊物上发表科普文艺作品8篇。

从张希盛撰写的科普文章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位科技工作者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1990年,张希盛发现我市东河乡殿口村毗邻砖窑厂的枣林发生大批落果的现象,他多次赴杭州等地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并进行化验,找到了氟化物致使落果的原因。接着他又对多处砖窑厂附近的枣园进行观察、调查,发现了同样现象,遂写了《农业开发应注重环境质量的评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义乌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等一系列保护环境与农业、林业关系的文章,发表在媒体刊物上,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看到科技染绿了大地,结出了硕果,张希盛感到无比欣慰。他决心再接再厉,为义乌大地添绿增彩。

“他就是个‘工作狂’,退休后还一门心思惦记着山里的那片枣林!”面对妻子的“抱怨”,张希盛始终觉得心有亏欠,在岗的几十年里,他每天都与绿色为伴,利用自己所学专长,对义乌的一些名特土产、林木花卉、园林绿化等寻根溯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退休后,张希盛依旧没有闲下来,他几乎每周都会参与林业局组织的相关活动发挥余热。作为义乌青枣协会的老前辈,他悉心指导农户种植青枣,大大提高了青枣的产量和质量。每年植树节,总可以在人群中发现一位头发花白老者忙碌的身影。

2020-08-28 “现在碧水蓝天已然成为义乌的背景色,森林绿色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3440.html 1 3 一位七旬老人的“绿色愿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