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节俭从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做起

朱秋红:让“节约经”成为传家宝

朱秋红倡导有多少人做多少菜

▢ 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文/摄

“有多少人就做多少饭”,“外出吃饭少点一个菜,多打一个包”,“要节约水、电、粮食,节约美德从小事做起”……在炫富似乎成时尚、浪费似乎成潇洒、节俭似乎成寒酸的今天,赤岸镇山盆村59岁村民朱秋红依然把勤俭节约精神当作一种时尚,视其为精神传家宝。

走进朱秋红家,门前清爽无杂物,客厅干净如明镜,餐桌上没有吃剩的饭菜,厨房里少有厨余垃圾,这个家的每个角落都在展示着新农村生活独特的节约型“极简风”。

从小事做起,自创一套“节约经”

几日没下雨,闲不住的朱秋红烧午饭时又留下淘米水,用来浇后院刚盛开的一盆兰花,随后用家里的空调水浇灌一旁的红灯笼、清洗扫帚和拖把。“这淘米水有营养,用来浇花,不仅节约用水,还能把兰花养得更好呢。”朱秋红说。这个习惯已成为她生活中的日常。

8月25日中午,朱秋红家就她自己与外甥、丈夫三人吃饭,为了做到饭桌顿顿清,她娴熟地舀了一勺半米,刚好240克,然后将自家种的丝瓜煮汤,再炒一小盘南瓜、一份肉丝,足够三人吃一顿饱饭了。“我丈夫喜欢吃大鱼大肉,但又怕浪费,所以每顿菜我都会少烧一点、做精一些,并节约每一粒米,这样就能让家人每顿都吃得既新鲜又美味。”朱秋红说。

朱秋红的勤俭节约美德,与她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朱秋红出生在赤岸镇下水碓村,在四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没有读过书,从小就帮人家牵牛,以此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那时,穿坏了的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吃剩下的青菜能再吃好几天,吃肉更是一件奢侈的事。“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才节俭,但现在不一样,生活条件好了,思想观念转变了,吃饭更要注重健康环保。”朱秋红说。

20岁那年,朱秋红嫁到了隔壁的山盆村。她生了两个女儿后,依然将节俭美德贯彻到底。家里造房子,她和丈夫自己搬砖,精简计算所有材料成本,绝不浪费;为了省钱,她种了好几种蔬菜,种了西瓜还拿去卖;为了不浪费粮食,她每次都等其他人吃好了才吃,以便“光盘”。无论小事大事,她都自创“节约经”,影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言传身教,带家人过“极简”生活

朱秋红的节俭习惯,不仅减少了浪费,还为家庭增加了经济收入。十几年前,朱秋红家种了近80棵杨梅树,从施肥、浇水到采摘、售卖,她的“节约经”都帮了大忙。每到杨梅采摘季,朱秋红就提前售卖杨梅,还将卖不掉的杨梅做成杨梅酒并储存起来,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出售。“杨梅酒可以储存,放得越久,酒味越醇,还能卖个更好的价钱,一点不浪费。”朱秋红说。十几年来,她家靠卖杨梅和杨梅酒增加了不少经济收入。

在朱秋红家外围,整齐地堆放着一些干柴,一旁还有一个大锅炉。朱秋红说,这是她从山上捡回来的柴火,等两个女儿回家后,吃饭的人多了,她就用大锅炉和柴火烧菜、烤红薯,既能让家人吃上美食,又能节省燃气,烧完的柴灰还能成为盆栽、杨梅树的肥料,一举多得。

“我觉得,节约型生活是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上,不浪费,尽量将物品利用起来。”朱秋红说,她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家人。朱秋红每次与女儿们外出吃饭,总能看到女儿习惯性地将剩菜打包回家;孩子们穿不了的旧衣服,女儿们就会将其打包捐赠给有需要的人;晚上开空调时,也习惯性地把温度调高一度,出门时还随手关电灯和电风扇。

朱秋红虽然对自己很节俭,但对他人却很大方。每天傍晚,朱秋红总是把房前屋后打扫一遍,干干净净,还常常顺便帮邻居家打扫院子。只要家里来客人,朱秋红就会把自己种的蔬菜、水果送给客人。傍晚村里的广场舞音乐响起时,站在最前面领舞的肯定是朱秋红,她不求回报,天天带着村民跳舞健身。

“虽然现在不需要靠省吃俭用过日子,但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要代代传下去。”朱秋红说。如今,她每个月都能领到两千多元养老金,老年生活很幸福,也很充实,但她依然会坚持将自己的“节约经”当作传家宝,历久弥新、光华闪闪。

2020-09-01 节俭从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做起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3558.html 1 3 朱秋红:让“节约经”成为传家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