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人文

抖空竹 绳索上的精灵之舞

扫二维码观看相关精彩视频

和外国学生在一起。

悉心传授空竹技法。

精彩的“一线双铃”。

“左望月”将空竹锁在杆尖上。

演示“单头铃”。

方仙菊的“高抛右接”令人叫绝。

▢ 实习生 周昕玥

全媒体记者 王月 文/摄

“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小竹缘何成大器, 健身娱乐聚人气。”小小一只空竹,在细绳上疾旋翻飞,一会儿串绕一会儿抡高,看得人眼花缭乱。老少皆宜的抖空竹,早在2006年就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它的保护复兴之路却并不好走。直至近些年,抖空竹才被越来越多人欣赏,兴起了一股小热潮。

在义乌就有一位抖空竹领域的佼佼者——今年74岁的方仙菊。她专门拜中国非遗空竹技艺第四代传人朱益媚为师,先后掌握了“金鸡独立”“蚂蚁上树”“游龙戏珠”等高难度技法,至今已与空竹相伴十余年。她曾多次在“江滨之夜”、市老年大学等地表演抖空竹,先后获得金华市首届民间体育空竹技艺展示会金奖、“2015金华首届好邻居达人秀”抖空竹第二名等荣誉,出任金华市空竹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等职务。

花样缠百式

“这套花样技巧叫‘左右望月’,最难的一个动作就是用线绳把空竹锁在杆尖上。”笔者见到方仙菊时,她正在小花园内为大家表演抖空竹,并伴着轻快舒缓的音乐作简介。“抖空竹的花样繁多,难度也有不同,类似‘蚂蚁上树’‘游龙戏珠’都是抖空竹中难度较高的。”方仙菊介绍。

在她的操控下,绳索一会儿拉直一会儿弹簧似的抖动,空竹在绳索的牵引下一会儿从左端旋转着滑向右端,一会儿从低处走向高处,一会儿高高弹起复而落于绳索之上,忽左忽右、忽高忽低,时而身前、时而身后……一只简单的空竹愣是变出了百般花样,舒缓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胜似闲庭信步;急重时似流星闪电,瞬息万变,酷若舞枪弄棒。令旁观者目不暇接,不禁拍案叫绝。

越往方仙菊身边走,越能听到时断时续的鸣响声。原来,空竹在线绳的抖动下高速旋转,发出了“嗡嗡”的响声,深沉而悦耳。“空竹的材质一般为木质或竹质,但是中间是空的,所以叫‘空’竹。”见记者对嗡鸣声好奇,方仙菊笑着解释,这看似简单的空竹暗藏不少玄机,圆盘四周有一些数量不一的哨口,有双响、四响、六响,更多的还有三十六响。因此在拽拉抖动时,各哨口同时发声,声音高亢雄浑。

杂技强体魄

抖空竹的历史悠久,开篇的那首《空竹赋》便是三国时期的曹植所作,以示空竹的普及性。而后经过世人的加工提炼,抖空竹逐渐从游戏演变为传统杂技竞技项目。

声音清越、花样繁复的抖空竹,集娱乐性、表演性和竞技性于一身。据了解,目前叫得出名头的花样技法就有百余种,还有双人、多人等众多集体花样。据方仙菊介绍,抖空竹原是一项趣味十足的汉族传统民间游戏,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普遍,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许多花样,而在南方则较为少见。因此,她一有机会就向身边的人介绍抖空竹,并鼓励他们学一学。

细看空竹本身,不过是一个两头圆盘中柱腰细的小玩意,由两根细棒和一条棉绳操控。方仙菊双手各拿两根两尺长的小竹棍,用棉线绳绕着空竹的腰身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断抖动,空竹便不断加速旋转;手腕一抖一挑,空竹就会在绳索上做各式花样的变化。

“方奶奶经常会在小公园里表演抖空竹,还手把手地教我呢,不过真的有一丢丢难学。”一个围观的小朋友兴奋地分享道,“手臂总是很酸。”

抖空竹要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加之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力。“尤其是考验臂力,没有相应的训练,很难做出复杂的花样。”方仙菊介绍。

传承临困境

“我第一次接触空竹是在2007年,当时是木兰协会的朋友把空竹介绍给我的。他们告诉我这个难度较大,我很感兴趣就上手试了试,没想到一下子就挑战成功了,完成了空竹过腿的动作。当时我自己都感觉非常不可思议,他们夸我的时候,我都是懵的。现在想想,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方仙菊在回忆自己与空竹的第一次相遇时,脸上都是化不开的笑。

此后,方仙菊一边向国家级大师学习更高级的技巧,一边把已经掌握的动作技巧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别人。

方仙菊前前后后教过许多中小学生抖空竹,“那些小朋友对这个都非常感兴趣,学得特别认真。”孩子们在入门后,总想尽快挑战更高难度的技巧。但方仙菊要求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做好每一个动作,将基本功练熟后再慢慢提高难度。

“还有不少国外的孩子跟我学抖空竹呢!”方仙菊一脸骄傲地告诉记者,“虽然说语言上的交流是有障碍的,但是一点都不影响他们学抖空竹的兴致。我们还可以相互交朋友,向世界传播空竹文化!”

谈起抖空竹的未来,方仙菊略带遗憾地说:“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空竹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其存续的文化空间面临萎缩。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同我一道来守护和传承空竹文化。”

如今74岁高龄的方仙菊仍在四处奔走,努力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义乌会抖空竹的人真的太少了,我这一大把年纪还这么拼,就是因为想学空竹的人多,但是老师真的太少了。”

每日朝阳升起,公园里总能见到她带着一小拨人抖空竹的身影。他们不断舞动,不断探索,为传承空竹文化而努力开拓新天地。当空竹的“嗡嗡”声在人们耳边时常响起时,相信那又将是一段段奇妙的缘分。

2020-09-06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3742.html 1 3 抖空竹 绳索上的精灵之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