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红烧肉太好吃了,番茄炒蛋搭配起来很香,我都能吃下两碗饭了。”10月21日中午,赤岸镇三角毛店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飘出阵阵饭菜香,这个“大食堂”里的美味佳肴烧出了村里老人们口中的“馆子”味儿,老人们有序排队,对村里的食堂阿姨赞不绝口。
其实,从今年4月22日开张以来,三角毛店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三角毛店村、深塘村、胡陈村、石牛栏等四个自然村共324名老人提供餐食服务,算是赤岸镇规模较大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了。在村里的老人,每到餐点就可以来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盛饭菜,一天两顿,顿顿新鲜美味,特别是天气凉了,老人们的行动比平时慢了半拍,不过胃口变好了,对居家养老的依赖更深了。
“以前村里没钱,成本又太高,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一直办不起来,直到四个村融合后,四个村一起想办法,这个民生工程才终于提上日程。”三角毛店村妇联主席朱彩玲说。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张后,为了给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村两委几个人一起到农贸城选购食材,根据现场菜品的品质,最终确定几家固定配送点,因为每天吃饭的老人太多,菜的分量也多,为了方便一些,村里还出钱雇佣菜摊老板每日送货上门。
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但也绝不浪费一分一厘。为了节省成本,三角毛店村的妇女能做的菜,就组织村里一起做,村里有种着的新鲜菜先吃完,老人想吃的时候再买。“像响铃,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做,偶尔做一顿给老人吃,又地道又美味,还新鲜,更能节省成本啊。”朱彩玲说,村里收购的食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又新鲜又美味,在农贸城批发还便宜,非常划算。
“我们也不是一开始就很顺利,还是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期的。”朱彩玲说。刚开张时,食堂阿姨并不懂怎么排菜,有时候连着几天都吃豆腐,有时候连着两顿都吃牛肉,老人们后来都有了些意见。为了帮助食堂阿姨排菜,朱彩玲特意去了解村里老人的口味,她发现,有些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经常吃豆腐,有些老人因为牙口不好,咬不动牛肉,为此,朱彩玲收集了老人喜欢吃的菜品,并根据不同的搭配排好,还请了外面的师傅进村,提升食堂阿姨的做菜手艺,同时学习如何排菜。不久后,这个“大食堂”越来越上档次,每顿菜品不重样,来这里吃的老人幸福感更强了。
每天饭点,三角毛店村和深塘村的老人都会自己到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领饭,但是胡陈村和石牛栏相对较远,有些老人腿脚不方便,无法走路来隔壁村拿饭。为了方便胡陈村、石牛栏村的12名老人,三角毛店村村两委专门安排人,提供每天两顿的送餐服务,让隔壁村老人也感受到政策带来的温暖。
“在村里吃饭的老人太多了,每个月都会花6万元的菜钱,但看到老人吃得开心、放心,让他们的家人省心、安心,这比什么都重要。”朱彩玲说。
据了解,去年,赤岸镇通过“1+x+y”行政村撤并,将66个行政村撤并为43个村(社区)。今年5月份,赤岸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共有46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张,全镇近3000名老人享受到实惠。
除了“老有所养”,赤岸镇不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还承担着“老有所依”和“老有所乐”的功能。例如早在2014年就建成使用的莱山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除了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组织老人参与集体娱乐活动,还定期组织党员和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整理家务、理发、身体检查等服务。
“从一开始为满足老人基本的就餐要求,到后来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我们做到了。”赤岸镇妇联主席杨锦霞表示,如今,赤岸镇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服务水平,既满足老年人集中就餐的需求,还提供聊天读报、交流谈心、文化娱乐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打造民生幸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