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老爸前不久中风,今天刚刚出院,但主管医生让我们马上来看心血管内科,是不是搞错了?”“是中风没错,但是这阵风是从心脏里‘吹’来的,所以才让你们来看心血管内科。”
以上对话发生于浙大四院心血管内科专家门诊。冯超副主任医师看到患者黄大伯的出院小结,道明了其中的原委——黄大伯这中风,是由房颤引起的。
十几天前,黄大伯醒来发现左手、左脚无力,送至医院时,手脚已经完全抬不起来。48岁正当壮年,平日身强体壮,怎么突然就“瘫了”?
急诊医生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黄大伯为“急性脑梗死”,也就是中风的一种。浙大四院立即启动“卒中中心”绿色通道流程,为其及时溶栓处理。经过10多天的治疗,黄大伯的手脚恢复了部分力气,但只能勉强移动,仅有2级的肌力。同时,住院期间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提醒,他有数阵房颤发作。
冯超介绍,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脑梗死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脑卒中。脑梗死是指脑血管被血栓或者栓子堵住,脑组织缺血坏死,具体原因有很多种,除了脑血管自身的狭窄堵塞之外,最重要的病因就是心房颤动,也就是所谓的房颤。而房颤,则是指心房失去了正常收缩,变成了快慢不均的细微颤动,由于心房不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瘀滞形成血栓,其中左心耳是最容易形成血栓的位置,也就是中风的“风口”,如果血栓从左心耳掉出来,就容易堵住脑血管,造成中风。老年、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属于房颤的高危人群,平时要警惕房颤可能的表现。
据悉,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比正常人高5-17倍之多,且由于房颤的血栓往往较大,容易堵住大血管,因此房颤造成的中风往往是大面积脑梗死,后果非常严重。冯超表示,房颤是心脏电生理医生耗费精力最多的疾病,它的发病率高,5-10%的老年人都有房颤,青中年房颤也越来越常见。然而,房颤在早期大多是阵发性,很难察觉,大多数人可能仅有轻微的心慌或者根本没有症状,去医院检查时,普通心电图也很难捕捉到异常,需要多次查动态心电图才能检出,因此很多人都是在中风之后才发现患有房颤。就像黄大伯一样,自以为身体健康,平时也没有症状,但是实际上心脏里已经在酝酿一阵强风,俟机将病人击倒。“像黄大伯这样中风后来看我们科的,每周都会遇到。可是中风之后坏死的脑组织是无法再生的,大多都会有后遗症,影响生活。”冯超表示,“非常可惜,如果能早点发现房颤,早做治疗,或许就能避免这一场遗憾。”
那么,房颤该如何确诊?具体可看以下4点:1.心悸,感到心跳加快,伴有乏力或感劳累;2.眩晕,头晕眼花甚至昏倒;3.胸部不适,心前区疼痛、压迫感或者不舒服;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尤其是有心悸、心慌,提示可能存在房颤,建议到心血管内科门诊进一步就诊。病史、查体和心电检查都是诊断房颤的重要依据,市民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把“隐形杀手”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通讯员 金南星 全媒体记者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