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椒峰小学:孕育红色种子的革命摇篮

椒峰小学旧址。

南平抗日少年团部分成员合影。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张云飞 文/图

上溪镇吴店有义乌“小延安”的美誉,这里还曾开办过一所学校——椒峰小学,孕育了革命的火种。

七月的一天,在义乌吴店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员何卷松的带领下,找到了位于南平村学生巷21号的椒峰小学旧址。

“我小学就是在当时的椒峰小学读的,还记得学校原来是吴氏大祠堂,有3栋大房子,里面设置了10多个教室。”看到此处被空置的场景,何卷松有些感慨。记忆中,学校里设有1—6个年级,20多个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课程,校长就是吴璋烈士。如今,校舍已改建,这里成了义乌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

“图书馆”精神食粮丰富

在《信仰的力量》一书中记载,1927年秋,共产党员方城顺受浙江省委的委派回家乡进行建党活动,次年春,吴璋由其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椒峰小学校长的公开职业为掩护,在义西、金东一带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

“1928年,吴璋决心改造吴店的小学教育,会同吴廷璈等人,创办了吴店椒峰小学。在吴店大宗祠的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椒峰小学,两边墙上,写着斗大的红字:抗战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战。教室里不时传出阵阵歌声:东溪淙淙,西山崇崇。我不妄想做那英雄,但愿山前山后耕种……这是学生们在唱吴璋谱写的校歌。”《红色摇篮》一文中这样写道。

抗战前半期,吴璋的精力主要投入到椒峰小学,特别是他离开政工队以后,对椒峰小学倾注了更多的心血。那几年,他虽然不是校长,但却负责学校的具体工作。没有课本,老师们便自编自印学习教材,书本不够,吴璋拿出自己购买、订阅的所有书刊,创办了一个“图书馆”。据当年在校读书的老同志回忆,图书馆的藏书可谓丰富: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自然科学书籍,也有通俗哲学著作,更多的是五四运动及高尔基的作品;刊物有《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向导》《新青年》及当时新出的《浙江潮》《东南战线》等。这些进步书刊启迪了学生的心智,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许多人从中找到了正确的人生道路。从椒峰小学出来的学生,许多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开创金义浦抗日根据地和此后的革命战争中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

每逢节日,学校里还办墙报,教唱抗日革命歌曲。《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等一支支战歌,经常响彻吴店的上空。吴璋还以椒峰小学为阵地,发动群众成立农民协会,开展各种合法斗争。那时,粮食紧张,地主囤积居奇,粮价大涨,穷苦人民叫苦连天。在地下党领导下,学校就组织学生上街宣传反饥饿,要求限制粮价,反对投机倒把。还向农民宣传“二五减租”,深得农民的拥护。

革命斗争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1930年,吴璋被捕,教学工作受挫,直至抗日战争暴发,前后数年间,学校停办。1938年春,椒峰小学全面恢复,通过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抗日救国思想,组织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义乌县委书记萧江及其领导先后到小学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党员,椒峰小学实际上成为党的革命摇篮,一批学生受到革命的熏陶,投身于革命洪流,有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1938年至1940年间,以椒峰小学为基地,团结吴店周边广大群众,我党进行了3次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倒行逆施的政治斗争。

“红色摇篮”培育革命人才

在椒峰小学的教学上,吴璋结合课本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灌输科学和民主的新思想,提倡男女平等、破除迷信。他抗战前在清华大学工作过,文质彬彬,讲起话条理十分清楚,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很有吸引力,同学们都爱听他的课。

吴璋还特地请来了方城顺老师到学校任教,一批青年进步教师在党组织培养下入了党,其中高钺征是义乌西区区委书记,就隐蔽在学校里做党的工作。

据资料记载,那是1940年初的一天傍晚,吴璋带了一副担架匆匆抬进椒峰小学,一群孩子好奇地围着探问。只见从担架上搀扶出一个身体虚弱、肚子大大的女同志,住进教师寝室。她,就是义西区委书记高蕙华(高钺征)同志。由于前线局势紧张,义乌县委召开了撤退会议,分工吴璋负责掩护。

那时,高蕙华快临产了,又患上了疟疾,病得很厉害,而他的爱人远在富阳做党的秘密工作。吴璋毫不迟疑地承担了这一最棘手的任务,给她雇了担架,从县城护送到吴店,并安排了人手照顾她的生活。看到自己的同志有了落脚点,看护照顾的人也有了,吴璋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原来,在义乌农村有一个风俗,外乡人不能在本村生,否则会给全村带来“血光之灾”。为此,吴璋马不停蹄地又去做群众的工作。群众的思想通了,高蕙华终于在椒峰小学安居下来。不久,孩子平安地出生了,过了春节,高蕙华同志的身体恢复了健康后,吴璋即安排她在学校教书。

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吴璋介绍聘请了党员、进步知识分子来当教师,如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方城顺,陈望道的弟弟、曾留学日本的进步青年陈致道,以及吴家琪、吴琅荣、陈家金、傅延焕、陈业桂、高蕙华、沈翠琴等,其中大部分是党员。这都为后来恢复义乌党组织、建立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组建抗日武装第八大队,积累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和平村还有几个关于椒峰小学的小故事。吴琅芝是吴璋的同村、同龄的要好同学,他当时的身份是地主,从事工商业。在吴璋的帮助下,他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积极协助吴璋出面整顿祠堂,集中公常产业的收入为吴店椒峰小学增设高小班级,增添了经费。并且,他先后聘请共产党员或进步教师到椒峰小学任教,传播革命思想。进步教师在学校中,教唱《国际歌》《大刀进行曲》,演出《抓汉奸》《放下你的鞭子》等革命歌曲和剧目,组织晨呼队,每天清晨沿村穿街高呼抗日口号,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创建八大队后,该校学生纷纷参军,其中有10多人成为革命烈士。吴琅芝也把自己儿子吴璀献(吴弋江)送到八大队参军,1949年牺牲,成为烈士。同时,八大队在他经营的“吴大成酱酒坊”建立了八大队情报联络站,请他招待来往的党政领导人和指战员。有时在他家吃住,多达50多人。他和妻子何海风慷慨解囊,出钱出粮又出力,数年如一日。因此,当年义乌县委书记江征帆称赞说,他是一位抗战建国无私奉献,不顾安危,急公好义的革命同仁。因此,委任他在民主政权中担任义西乡镇联防办事处调解委员,金东义西经济委员会经济委员。

吴廷璈是吴店人,在家开设椒峰医局,是位爱国进步医师,曾任椒峰小学董事会主任。经义乌县委对他的教育后,当八大队医务室药品奇缺时,他主动提供药品,并且经常为八大队伤病员就诊治疗。金萧地委书记、金萧支队政委杨思一,因患痔疮,1945年4月20日,住在吴店吴琅荣家,请吴廷璈、杨章生开刀治疗。一周后痊愈,杨思一还请他俩吃了饭,以示谢意。

“少年团”智勇双全

值得一提的是,金义浦县委曾在椒峰小学举办了一期为时一个月的儿童团团长学习班,培养了金义浦兰地区各乡的儿童团团长。各根据地的儿童团在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等,协助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吴店的“南平抗日少年团”由20多名少年儿童组成,别看他们年纪小,却个个机智勇敢,一个心思要打“日本佬”,为当时的根据地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

少年团团员十分热爱八大队,经常主动在村口站岗放哨,检查来往的行人。1943年春末的一天,日本鬼子趁八大队不在根据地,叫两个便衣汉奸带路,直奔吴店村,抢了不少财物后,大摇大摆地朝傅村方向走了。少年团吴璀桃、吴璀法几个小机灵一路上偷偷尾随跟踪鬼子。走过杨家村边时,一个汉奸走进路边的凉亭,独个坐下来歇息。凉亭周围是一大片李子树林,郁郁葱葱遮住了视野,汉奸东张张西望望,没有发现可疑情况,就躺在石凳上悠闲地哼起了小曲。这一切被隐蔽在树林里的少年团员看得一清二楚。

小团长吴璀桃兴奋又紧张,悄悄地和小伙伴们一合计,马上兵分二路,从凉亭两边左右包抄过去,一起冲入凉亭内。便衣汉奸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少年团员们一拥而上打翻在地,乖乖做了俘虏。少年团员们高高兴兴地押着汉奸,赶回吴店,送交八大队处理。

抗日少年团员吴琳兴,人称“小秀才”,写写画画数他第一,更绝的是他还会唱快板编戏剧,是个能文能武的好少年。1942年11月的一天,八大队在椒峰小学集合,然后开赴义亭镇查缴投机奸商囤积的布匹。吴琳兴接受任务后和少年团20多名团员一起随队来到义亭镇,然后两个一组,三个一群,在街道显眼处张贴抗日标语,还帮着战士们收拾查缴来的布匹。在胜利的归途上,小秀才吴琳兴即兴编唱了一段快板,取名《八大队义亭大捷》,八大队领导江征帆听了快板后,竖起大拇指直夸琳兴“机灵鬼”。

此后,吴琳兴和少年团又接受了一项新任务:演文明戏,当好宣传队。吴琳兴于是憋足了劲,要把身边发生的许多动人的抗日故事编成戏文,为根据地叔叔伯伯们演出。1943年底吴琳兴自写自编的故事剧《佣工杀敌》,刚开始排演,八大队就派出蔡昌志、毛英两位小战士来帮助少年团。几天后,少年团在吴店市基上演出了故事短剧《佣工杀敌》,群众争相观看,对娃娃们的本事赞不绝口。以后吴琳兴一发而不可收,又陆续和伙伴们一起自编自演了《小主人》《送子参军》《抓汉奸》《大战吴店》等抗日短剧,那生动有趣的情节,亲切感人的娃娃腔一丝不苟的认真劲,给穷苦农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思想的教益。

少年团员们走东村到西庄,向农民们演出自编自导的抗日文明戏,还深入到八大队各个中队驻地为抗日战士们演出,博得了根据地军民的热情赞扬,大队长李一群称赞少年团:“真了不起,是一支不可小看的抗日队伍!”

2021-07-05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32745.html 1 3 椒峰小学:孕育红色种子的革命摇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