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金华地区活跃着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八大队。而在上溪镇下宅村,隽永着第八大队一串串红色的故事,撼人心魄,催人奋发。
4月28日,记者驱车来到下宅村,村口的一块牌坊映入眼帘,上面写着“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成立地”。虽然见证着八大队历程的下宅祠堂古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翻阅一段段掩埋在历史烟尘中的往事,重新追随革命志士的传奇人生,依旧可以清晰而强烈地感受到,血雨腥风下革命烈士的热血情怀。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第八大队在下宅村成立
1942年5月15日,日军调动14万兵力发动了浙赣战役。5月21日,日寇侵占义乌县城。义乌沦陷后,日军烧杀抢掠,人间顿成地狱,义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义乌沦陷前两天(1942年5月19日),金属地区特派员陈雨笠,深知形势严峻,在失去上级党组织领导的情况下,毅然独立自主地在义乌柳村共产党员杨文清家,召开历时两天的党的紧急会议,决定开展抗日武装斗争,誓与日寇抗战到底。
柳村会议后,中共地下党组织迅速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党员,发动群众起来抗日保家。1942年6月,陈雨笠从兰溪、永康等地传达布置柳村会议精神后回到义南秘密住地。为了方便工作,中共义乌县委选择下宅村作为他的秘密住地。陈雨笠随即与胡漠一起穿越铁道封锁线到义西下宅。
1942年7月7日,在中共义乌县委的领导下,党组织把分散在吴店、傅村、溪华等地的10多个游击小组,集中在一起训练并成立了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大队长为杨德鉴。
7月下旬,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全体战士,头戴草帽,肩扛大刀、梭镖、汉阳造步枪,集合在义西下宅祠堂。陈雨笠、吴山民、江征帆、杨德鉴、杨文清、季鸿业等人出席会议,他们神情肃穆地站在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中共义乌县委书记江征帆大声宣布: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番号,改为钱南军别动第一支队第八大队(简称“八大队”),大队长杨德鉴,副大队长杨文清,政训员江征帆。八大队下设2个中队、1个突击队。第一中队中队长吴子刚,指导员杨广平;第二中队中队长周禹平,指导员黄峰;突击队队长杨民经。会场上响起一阵欢呼声。
为了保持八大队的独立地位,中共义乌县委在党内确定了一条重要原则:即只在名义上挂靠钱南军别动一支队的番号,在组织上、军事上完全独立自主,不接受钱南军别动一支队的任何调动和派遣。
1942年冬,钱南军部队番号撤销后,八大队更改番号为“金义联防第八自卫大队”,1943年12月,八大队改番号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大队长先后由李一群、王平夷担任。
这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部队,从下宅村开始逐渐扩大,成了金(金华)义(义乌)浦(浦江)兰(兰溪)抗日斗争中的中流砥柱。
第八大队频频出击日伪顽军,多次取得较好的战绩,是开辟金东义西乃至金义浦兰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这支活跃在金义浦兰四县的抗日武装血战沙场,战果累累,与日伪顽进行大小战斗40余次,摧毁日伪据点9个,歼灭日军近百人、伪军130余人、顽军520余人,还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为金义浦兰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下宅和周边村庄成为抗日斗争的红色堡垒
第八大队成立后,下宅村有十余人参加了部队,有战地服务团的区队长金关壁,八大队三中队分队长金德秀,抗日英雄金德田,还有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金苟和智斗日寇的金天德等人,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下宅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分别组织了农会、自卫队、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掩护革命同志,安排抗日志士食宿等等,下宅村成为抗日斗争的红色堡垒。
为了培养党的政治、军事骨干,1942年11月下旬,第八大队在溪华山坞村举办了一期100多名部队骨干和进步青年参加的军政干部训练班,由吴山民兼任训练班主任,马丁、梅凯主持日常工作。学员按军事编制,陈家金为中队长,下设三个分队,杜子文、陈川流、倪公夑为分队长。训练班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为榜样,组织学员学习政治、军事、社会发展史和日语。学习20来天后,因日寇对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大扫荡而提前结束。
与下宅村相距6.7公里左右的上溪镇山坞村(现已更名为桃花坞村),有一处八大队军政干部培训班旧址,现在旧址上已矗立起一幢四层楼高的新房。新房的主人何福和告诉记者,这幢装饰豪华的房子是2015年建成的,占地面积要比原先的“四合院”少了很多。
何福和今年54岁。他说,爷爷在世的时候,常跟他说起八大队军政干部培训班的事情。爷爷叫何维松,是山坞村的大户人家,育有4儿1女。原先的“四合院”是村里最好的房子,不仅地理位置优越(靠山面水,出后门就是一座叫‘后山岭’的大山,站在前门就能看见村里唯一的水塘和村前那条流水潺潺的大溪),而且房间多、装修考究(砖木结构两层楼,一楼有14个房间,天井及四周全用上好的条石铺地)。“八大队军政干训班开办不久,日本鬼子就进村了,我爷爷带一家老少逃到山上避灾,回来时发现房子已被鬼子烧掉了。”
何福和指着大门前的“天井”及旁边的一大堆条石说,房子经历两次重建后,虽然原先的豪华“四合院”不见了,但建造“四合院”的大量条石、石墩、砖块及部分地基还是保存下来了,义乌“黄埔军校”的旧址还是有部分遗存的。“上溪是革命根据地,这些遗存,我会一直保留着。”
发扬红色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下宅村地处义西偏僻山区,南与金华溪口村相邻,属上溪镇管辖,现划分为上溪吴萧区域,距义乌城区20公里。2019年获得义乌市文明村,一星级美丽乡村。借助具备红色革命老区、浙中游击纵队第八大队成立地的基础,村里正积极筹备建设红色革命老区纪念馆,来积极发扬和传承红色抗日革命精神。
下宅村的村书记金德军跑遍金华、义乌、浦江各村落,搜集有关第八大队的故事。“我们村里将依托第八大队成立地,建设改造红色教育基地、抗日战争纪念馆,讲好红色故事,发扬传承好红色精神,与新时代文明乡村建设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致力将下宅村建设成为更好的红色旅游乡村。金德军信心满满地说道。近年来,下宅村在发扬红色文化的同时,精神文明成果同样收获颇丰。
近些年来,下宅村抓住机遇,进行了第一期空心村改造、义兰公路、吴肖路的改造、文化礼堂的修缮、景观小品(凤山公园)的建设、两路两侧花坛的翻新、危旧房改造、剿灭劣五类小微水体池塘6口,支流1条;2019年,修建了村居家养老中心,场地、设备在整个区域都名列前茅,极大解决了下宅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走进下宅村文化礼堂,村民大舞台、农耕器具博物馆、农家书屋……各式各样的农民精神文化活动阵地,令人应接不暇。在文化礼堂建设中,下宅村将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融合到文化礼堂的建设中,使文化礼堂不仅成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乐园,还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殿堂。
文化礼堂内还专门设置了凤山讲堂,该讲堂的落成使得村民在此更多了解一些民生文事以及民俗知识。村两委在凤山讲堂开展了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环境卫生整治和宣传活动,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使村民认识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下宅村于2017年2月份开始建设凤山公园,并建造了公厕。“这里以前是三个违章建筑养猪场,经过村两委耐心做思想工作,将其拆除,建成现在的景观小品。”金德军说,晚上可以漫步在古典式的长廊和四角亭,绿荫小道散发着花香,文化礼堂的歌声,跳舞健身不同爱好的村民都有一个休闲的好去处。用文化聚村、聚心。下宅村正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幽雅田园,文化雅宅。
全媒体记者 骆红婷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