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这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迈入“自贸试验区时代”;积极打造“干事不受礼、办事不求人”营商环境,连续获得两届“中国廉洁创新奖”;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成效显著,位列全省县市首位;截至今年5月,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3万户……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目标,蹄疾步稳地推进各领域改革,持续释放政策活力和改革红利,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愈加明显。
改革开放“基因”促发展
改革开放,是义乌高质量发展的“基因”。201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我市成为全国唯一开展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的县级市,拉开了国家级试点大幕。
2019年1月4日,省委、省政府批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意味着义乌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2020年1月1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条例》施行,为进一步改革和探索“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保驾护航;3月,义乌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吹响了更加广泛融入“一带一路”的号角,以改革为帆,以贸易为桨,乘风破浪;9月,义乌迈入“自贸试验区时代”,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潮流;11月,义乌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有力促进我市进口贸易发展……新机遇下,美好蓝图徐徐展开。
十年间,依托国贸改革,义乌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新型贸易快速发展,开放体系全面拓展,为全国改革开放探索了新路径新经验。今年来,我市承接了国家级改革30余项,省级改革40余项,形成创新案例200余项,连续两年获得了浙江省改革考核第一名。2018年到2020年,获得国务院正向激励3项,省政府正向激励12项,位居全省前列。
迈入“自贸试验区时代”,我市全力推进一批自贸试验区标志性项目实现新突破。初创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内面临暂时没有实际经营场地的困境,怎么办?对此,我市创新推出“集群虚拟注册”,解除了企业创业时经营场地的限制,同时通过“一照多址”有效实现了自贸片区内外联动,为企业提供了更便利、更自主的创业选择。想要知道企业在不在自贸试验区内?所在的区域能否享受自贸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别急,地图上搜一下就清楚了:义乌“自贸试验区数据集成平台”自去年上线以来,相关部门通过地址信息查询对比功能,可自动判定企业是否在自贸试验区,实现图上审批。今年6月1日,义乌综合保税区(一期)顺利通过由杭州海关、省发改委等组成的联合预验收组的验收,标志着义乌综合保税区(一期)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向正式封关运作迈出了坚实一步……立足改革开放大局,我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一个个制度创新案例激活“一池春水”,全面激发内生动力。随着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变革正在乌伤大地持续迸发。
优质营商环境“路径图”
城市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集聚人口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可以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城市实力。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市常住人口185.94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长50.68%;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0年间增加了45.2万人,占了全省增量的1/9,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义乌,人口结构质量进一步优化……人们爱上义乌的理由有千万条,而当优质营商环境成为它的“金字招牌”,展现城市活力的“密码”便清楚地呈现眼前。
从率先打造“无证明城市”到推行政务服务2.0试点,我市不断推出“四无一网”“一件事”改革、“无差别”受理等便民举措,大力推广“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延伸办”等创新改革,让群众和企业主感受营商环境的新变化。
走进市行政服务中心一楼办事大厅,各办事窗口秩序井然;大厅一侧的业务咨询台,工作人员正为办事群众答疑解惑。与以往相比,行政服务中心变化明显:2017年办事大厅设有288个窗口,2019年减至72个,目前窗口为33个;办事楼层由三层缩减为一层,办事人流从改革前的日均9000人次下降到2000人次左右。围绕群众“办事一次不跑”改革目标,全面优化“服务一生相伴”营商环境,我市推进政务服务2.0试点行政服务中心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建设,加快办事大厅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展示窗口。
减权力、减资料、减证明材料是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2018年,义乌率先提出打造“无证明城市”。“无证明城市”的打造,引发“放管服”改革的蝴蝶效应。在行政许可领域推行信用承诺制改革,做到全市63.02%的行政许可事项可即时办理,较法定时限节约1万余个工作日;出具身份证,扫码后在线上签字,不到1小时便完成了公司注册,并当场获得了营业执照;提交材料从6项简化为1项,审批时间从5个工作日缩短为立马可办,这是义乌涉企许可“承诺即入”改革带来的便利……一个个生动实践,组成了覆盖义乌营商环境优化的联动网络。
自市行政服务中心优化减窗后,已建立税务、市场监管、公安、不动产、社保、医保、投资项目等6个网办自助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全力推进网上办、就近办。”市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政务服务2.0要求,将增设智能设备,建立智能导服区;依照业务关联原则改造审批后台,设立疑难问题咨询区,办事大厅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让“网上办”成为群众办事常态,需要优化营商环境的“脚步”不停歇。近年来,市行政服务中心采用信息共享、信用承诺、部门核查、“无证明”改革等方式,将项均办事材料从6.32份减少到1.79份,承诺时限由22.09天减少到1.1天。同时,为满足就近办需求,市行政服务中心密织便民服务网,按照“镇街大厅一站办、便民网点便捷办、简单事务村居办、弱势群体上门办”原则,全力打造群众身边的办事窗口。
全媒体记者 傅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