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党性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点亮红色火种,感受信仰的力量,赤岸镇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美丽经济,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田间地头,搬到百姓家门口,结合当地红色故事,传承无处不在。
将“火种”撒遍每个角落
华川集团创始人冯潮兴、参加抗美援朝的一等功臣朱淑福、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的冯复昌……连日来,赤岸镇精心搜集并编撰的《建党百年赤岸镇红色故事100集》篇章已经成文,100位优秀党员的故事如一张张令人敬仰的新名片,使赤岸镇上的红色根脉薪火相传。更令人惊喜的是,以神坛村冯雪峰故居为中心,辐射至冯泽芳故居、义乌兵展馆、义南红军旧址等的13个红色地点,都被绘制进了赤岸红色地图的范围中,“传承红色圣火,共建美丽赤岸”变成了这个夏天最脍炙人口的口号。
党的光辉照遍赤岸的每一个角落,一次次的党建引领,更将“火种”带进每一个村落。近来,赤岸镇级党校成立,以因材施教、缺啥补啥、按需点单的培训方式,打通了基层党员培训的“最后一公里”,使其在党性锻炼方面更接地气。党史学习教育、科技知识培训、管理型培训、村干部业务培训等等,赤岸镇级党校为2300多名党员带去灵活化培训的同时,更守住了红色根脉,提升新时代的生命力。而神坛村冯雪峰故居等红色阵地,更成为镇级党校的实践基地。
“赤岸的红色资源,终将变成美丽经济。”赤岸镇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赤岸镇党委始终把消薄工作当成重点工作。通过积极盘活红色资源、收集各村承包合同、加大土地流转经营、大力发展物业经济、科学利用自然资源,顺势发展美丽经济,以党组织的“造血”功能,为集体经济发展“添柴加薪”。截至去年底,全镇42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50万元。而美丽经济的绽放,更让红色圣火源远流长。
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起来
6月初,赤岸镇上吴村文化礼堂人潮涌动、红歌震天,来自该镇各村的36支队伍齐聚,参加“歌赞百年 舞动赤岸”暨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表演比赛。比赛现场,舞裙飞扬,洋溢着为党庆生的欢快氛围。本次文艺表演比赛,既是该镇对文化礼堂半年活动的一次汇报演出,也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次学习总结。
上周六,大桥村的老杨带着孙子在村篮球场上练起水写毛笔字、莱山村的朱大爷约上邻居准点前往文化礼堂上老年课堂、赤岸三村的党员们在各自区块开始劳动、神坛村的小小解说员戴好话筒等待着游客的光临……如今,在党建、工团妇、文化等志愿者的齐心协作下,赤岸的周末五彩缤纷,城乡融合的面貌逐步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不仅如此,今年3月以来,结合本土风俗和本村实际,赤岸镇各村文化礼堂纷纷创作主题鲜明的红色节目,逐村开展文艺走亲活动。该镇文联曲艺家协会通过道情、三句半、快板等形式编排《战友情》及《道红船》等剧目,已在各企业及行政村巡演。
依托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赤岸镇开辟常态化“学习角”,邀请各村老党员、退休老教师、乡贤等将村庄历史、亲身经历及红色故事讲述给后辈听;青年委员将新冠疫苗接种、智能手机应用等向老人们普及。1-4月,赤岸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举行活动3283场,每个站点平均每两天举行一次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打造“数字赤岸”升级区域治理
“要让老百姓反映问题更便利,相关部门交办事情更高效,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几日,赤岸镇有5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首次引进了“数字赤岸”一体化平台一体机。当村民有问题需要反映时,只需点击一体机屏幕上的“开始录制”,便可直接进行录屏,将问题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录制并上传。“这么简单的模式老人也能操作,太方便了。”一位村民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统筹整体信息,简化办事流程,今年6月,赤岸镇积极对接并引进了“数字赤岸”一体化平台,计划以“1+3+6+9+X”,即一个数字大脑、三大数字赋能模块、六大智慧应用终端、九项数字智治功能、X处数字善治现场的总目标,通过“5+5+5”,即政策、问题、创新、效能、兼容五个工作导向,一图展示、一拍即办、一言就盯、一码通管、一站受理等五大集成手段的途径,打造“数字赤岸”城市名片,推动区域治理能力迭代升级,为古镇复兴数字赋能。
该平台除了让老百姓更便利外,工作人员办事也更高效了。当老百姓在一体机上录屏并上传后,村网格员就能在手机平台上接收到事件信息,并对事件进行预判,将该问题进行分类处理。“有的问题我们和村干部就能解决,但有的问题得流转至相关科室。”一名网格员说。不仅如此,网格员与村干部也能通过“一拍即办”进行事件提交,相关科室在该平台的移动驾驶舱内就能收到事件信息,并对事件进行审核与处理。更方便的是,所有事件的流向与处置进度,赤岸镇领导班子的移动驾驶舱内都能看到并处理。
此外,该平台还计划整合96150热线电话、“义码通”平台等,将事件统一指派系统内,通过一个中心受理、一个平台运转、一起联动办理、一套机制运行、一个办法考核,简化办事效率,形成处置闭环。
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