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版:特刊-48

市民政局:以“党建之花”引领民政工作“百花齐放”

多举措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帮助4000多万元“沉睡的存款”找到主人、创优“百家社团进社区”、组织“厨师培训”提升居家老人幸福感……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从做实做足做好“党建+”文章入手,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党建与民政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以“党建之花”引领民政工作“百花齐放”。

深入学习党史 扎实办事解难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民政局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开展“我在首译地学党史”“学用新思想、建功新时代”“追寻真理味道”“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专题学习实践活动,制定学习计划,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党史学习教育各项任务。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没有提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本领,检验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为了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市民政局聚焦民政服务对象“急难愁盼”,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妈妈,我终于回家了!”5月12日,在市社会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与家人失散多时的刘雪玲终于回到了娘家。刘雪玲祖籍宁夏银川,婚后将户口迁至山东青岛,患有精神疾病的她无法提供有效的身份信息,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找到家人。这是民政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成果之一。

与此同时,市民政局从数字化改革、婚姻登记、社会基层治理、殡葬改革、地名信息等方面着手,推动民政政策有效落实,确保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精准发力兜底线 牢织民生保障网

兜底保障工作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

2015年,我市在金华市域内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率先消除“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下低收入群体”,全市低保家庭人均年收入10800元,位居金华市第一,2016年至今累计发放低保金近15300万元。

今年以来,为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年,市民政局主动出击,多向发力,按照“一户一策一干部”工作要求,开展结对低收入家庭的春节送温暖活动,走访结对低收入群体4379人次,送上慰问金、慰问品共计111.16万元,解决实际困难274个,为困难群众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贡献了民政力量。

关爱特殊人群 提升群众幸福感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是关系到百姓民生的一件大事。市民政局主动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持续多年将养老保障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全力推进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按三星级标准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2家,在省内率先实现机构养老全面社会化,建成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87家,为400余人提供护理技能培训,构筑起“1+14+N”居家养老服务网,为全市3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100%。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截至目前,全市建成10个“儿童之家”,开展“添翼计划”,对15名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持续实施康复训练;发放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9.5万元,发放社会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227.3万元;开展困境儿童“小草亲青”志愿帮扶活动,通过心理关爱、课程辅导、亲情互动、拓展陪伴、知心结对等方式,已志愿帮扶98人次的困境儿童。

数字化赋能 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近年来,市民政局聚焦“改革创新”,持续深化“身后一件事”“互联网+养老”数字化改革,承接省级试点,开展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数字化改革,抢跑民政数字化改革新赛道。

“我能申请哪些救助?哪里申请?我享受了哪些救助?”这些都是困难群众关心的切身问题,市民政局主动对接承接省级试点,通过数字化改革解决问题,让困难群众无感知获得救助、全感知获知救助结果。在全市率先完成V字型梳理,形成以省定14个事项和义乌本地16个事项的梳理构成的义乌市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事项清单。

针对已故老人的银行存款支取问题,市民政局联合义乌农商银行推出“人已逝,情犹在”已故存款人关怀活动,进一步简化已故人存款提取手续,帮助4000多万元“沉睡的存款”找到主人。这是民政局持续深化“身后一件事”数字化改革的缩影。通过改革由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变,“身后一件事”数字化改革已实现联办部门数据交互流转全电子化;形成业务闭环;实现公墓(骨灰堂)数字化管理、骨灰安置实时跟踪;实现卫健、公安、社保、医保等联办部门系统对接和平台融合。

我市智慧养老建设卓有成效。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利用养老服务资源和基层医疗康复服务资源,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医康养服务网络平台,推动老年人健康和养老信息共享、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为决策分析提供信息支持;探索制定浙江省智慧养老院标准。目前已完成核心任务V字型梳理,完成建设方案制定,稠江养老服务中心已完成试点建设前期部署。

推进基层治理 激发基层社会活力

社会治理是国家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市民政局不断创新发展治理方式,让基层社会治理活力不断彰显。

在全省率先、金华首创设立“义乌市商协会阳光调解工作室”进驻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置雷锋岗、志愿岗、婚姻调解岗和党员先锋岗等岗位,截至6月3日共调处矛盾纠纷413起,成功化解189起,调处成功率达46%;创优“百家社团进社区”活动,共组织110余家社会组织和28个社区达成共建协议,深入社区参与文明创建、便民服务、文体活动等公益实践,为基层群众提供爱心帮扶、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等40余项志愿服务,以优质的公益服务提升社会治理文明水平。

今年3月,市民政局会同市信用办等部门,于省内率先、金华首创,新修定下发了《义乌市公共信用评分办法(2020版)》(义信用办〔2020〕5号),从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履约承诺、遵纪守法及社会活动维度,明确了义乌市社会组织公共信用评分标准(2020版)。与此同时,依托“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互联网+监管)平台”,区分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3个类别对182家社会组织设置了“双随机”抽查任务。截至6月,已利用掌上执法开展“双随机”检查社会组织125家,全年社会组织现场抽查比例将达到12%。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一年,市民政局将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把民之所需作为政之所为,以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刷新“民生温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献礼建党100周年。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文/摄

2021-07-08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35367.html 1 3 市民政局:以“党建之花”引领民政工作“百花齐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