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如炬。望道先生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首译成中文,在凄风苦雨中点亮了信仰的火种,给摸索中的中国带来了理论之光,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星火。
信仰如磐。望道先生所擎起的信仰旗帜以势不可挡的崛起姿态,走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之路”,历史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奋斗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
信仰如山。望道先生与信仰的故事流传在神州大地,望道先生信仰的丰碑矗立在后人心中,让逝者流芳,存者增辉,来者继行。
思想的萌发 从教育救国到实业救国
陈望道出身于农民家庭,父亲陈君元是太学生,早年曾考过武秀才,是村里有较高威望的乡绅,思想开明开放,崇尚文化,奉行勤俭持家。家里经济条件宽裕,可他并不娇惯望道兄妹,经常安排他们干农活。小时候朴实的家风家教使陈望道受益终生。耕读家风熏陶下的陈望道,一生勤于治学、精于笔耕,出版著述和译作20多部,发表论文、译文500余篇,留下约320万文字。
“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望道’是他后来自己改的,不但把自己的名字改了,还把两个弟弟也分别改为陈伸道、陈致道。”据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介绍,“望”可理解为展望、追求,“道”即道路、道理、真理。说明他希望自己一直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早年的陈望道,先是笃信“教育救国”,认为救国首先要破除迷信、开发民智。17岁就从县城绣湖书院回到村里开办村校,教育孩子。后来面对国弱民穷,他又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考入金华府立中学堂苦读数理化。他说,“当时有兴实业,重科学,希望国家富强的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驱使下,他一心想赴欧美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陈望道原来打算留学欧美,自费留学所需不菲。父亲陈君元听长子说要自费留学,需要一大笔费用,感到为难,不肯答应。
几天的僵持之后,陈望道的父亲被儿子的志气和抱负所感动,变卖了家里100多亩水田支持陈望道留学日本。
留日期间,陈望道看到曾给他带来希望的国内辛亥革命失败,看到弱国小民身在异国的种种艰辛,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爱国活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强烈地触动了陈望道,他因此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新思潮,逐渐认识到救国不仅要兴办实业,还必须进行社会革命。
“真理的味道” 成为经典永流传
1919年“五四运动”后,回到国内的陈望道,应聘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教学改革。1920年2月至4月,在家乡义乌分水塘村翻译了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5月,任上海《新青年》刊物编辑。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成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1921年底,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望道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上海、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上海的爱国民主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局文化部部长,华东局高教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生前著有《修辞学发凡》《美学概论》《作文法讲义》《文学简论》等。
“陈望道坚信马列主义,紧跟中国共产党,党叫他干啥就干啥。他以一生的努力和追求,践行了自己当初的诺言: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贡献毕生的心血。”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工作人员陈祥有说。陈祥有是陈望道的侄女婿,其岳父陈致道是陈望道的亲弟弟。
陈望道兄妹五人,他排行老大,下面有两个妹妹两个弟弟,陈致道排行第五。
“陈望道从小品学兼优,学习语言也特别有天赋,精通英语、日语。1920年早春,陈望道接受了戴季陶委托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任。”陈祥有透露,为了译书,陈望道回到故乡分水塘村,独自住进了堆放柴火、久无人住的老宅。“打扫干净后,放了两条长板凳,一块门板铺在上面,白天当桌子;晚上棉被一铺,又当床。”
老宅采光不好,为了方便儿子看书,张翠婠加了两根灯芯,懂事的陈望道过意不去:“我多年不在家,没有好好孝敬父母,现在反过来,还要父母来照顾我,给家里增加负担。”
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陈望道把两根灯芯掐灭了一根……
翻译《共产党宣言》期间,陈望道足不出户,一日三餐都由母亲张翠婠拎着篮子送上门。一天,他因太过专注,错把墨汁当红糖,引出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和多次讲述,人尽皆知,获得广泛讨论并成为经典。
“开天辟地” 创造历史的思想起点
那一年,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暗潮涌动。万千进步青年,激情勃发,却又踌躇迷茫;他们想要改变,渴望有所作为,却又不知路在何方。而此时,由望道先生首译的《共产党宣言》如同一颗从遥远西方引来的火种。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迅速风靡神州大地,受到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热忱欢迎。初版的1000册,很快售罄;次月重印的1000册,也很快被抢购一空。源于这颗火种,一经播撒便将红色激流融入黄色土地,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揭开照耀中华的壮丽日出,涤荡风雨如磐的暗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到1926年5月,仅平民书社就出版了17次;北伐战争中,曾有一段时期在军中散发此书,人手一册,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发行,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创造历史的思想起点。它影响了无数激进民主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由此转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让苦苦思索中国出路的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真理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许多有识之士对《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出版交口赞誉。鲁迅就曾称赞说:“现在大家都议论什么‘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其实这倒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在1936年对斯诺说过,有三本书使他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之一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他还说,《共产党宣言》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就翻阅——每阅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
周恩来同志在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着代表们的面,对陈望道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
一脉相承 塑造起丰盈的人生
1920年9月望道先生走上复旦讲台,在复旦执教50年,担任校长25年,为弘扬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材、树立优良学风、倡导学术研究、爱护复旦师生倾注了毕生心血,因而桃李芬芳、誉满天下。
作为校长,学生在陈望道的观念中永远是第一位的。1947年5月30日,国民党当局搜捕进步学生,复旦新闻系左派学生何晓沧躲进了陈望道家中。时任新闻系主任的陈望道,坐在楼下客厅看报纸,一直守到特务后半夜撤走……就这样,他竭尽全力保护进步学生。
由于工作原因,1949年以后,陈望道回义乌次数不多,一共三次。第一次是1950年母亲过世。最后一次是1964年4月,待了三天,到义乌中学演讲,还和县领导商谈把分水塘故居捐献给国家的事。尽管长期在上海工作,但他始终惦记着义乌和家乡人民,义乌简易师范就是他提议办起来的。
“叶蓁蓁,木欣欣,碧梧万枝新。”追望先生的一生,那些生命中灿若辰星的闪光点,就着信仰的力量,一脉相承,塑造起越来越丰盈的人生。
全媒体记者 卢丽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