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骆超强:青春为人民绽放

骆超强一家

骆超强与心爱的军马

▢ 全媒体记者 傅柏琳 文/摄

作为一名军人,他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军营,用生命践行了初心使命,他就是“义乌兵”骆超强。

骆超强,福田街道新塘下村人,生前为满洲里某部边防战士。2011年6月23日早上,他到营区旁的内陆河旁放牧。一名渔民收渔网时不慎滑入河中央。骆超强听到落水渔民的呼救声,立刻赶往河边,一头扎进冰冷的河水,游到落水渔民身后,双手用力将渔民往河岸方向推。渔民获救了,但河水却吞没了骆超强。

经内蒙古军区批准,骆超强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员,追记个人一等功。

“义乌兵”驻守边疆献青春

从农村到部队、从学校到军营、从城市到边疆……怀着一腔热血报效祖国,骆超强把生命与青春融入辽阔边疆。

2009年12月13日,这天是骆超强考上义乌工商学院刚满3个月的日子。得知征兵工作展开,骆超强的父亲骆光丰动员儿子报名参军。早有参军意愿的骆超强兴奋不已,带着美好憧憬走进绿色军营,应征入伍远赴满洲里,成为一名边防战士。

冬季的满洲里,到处是银装素裏。与义乌的天气相比,内蒙古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给骆超强的新兵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尽管如此,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吓住骆超强。“刚来时还真有点不适应,但军人是神圣、光荣的称号,只有经过血与泪的洗礼、痛与苦的煎熬才有资格当军人。”这些内容顺着笔尖汩汩流淌在他的日记中。凭着一股韧劲儿和狠劲儿,骆超强不但很快适应了部队生活,还成为了新兵中的佼佼者。

新兵训练结束时,不少战友想留在机关驻地满洲里市区,骆超强却主动找到领导,斩钉截铁地表态:“我希望申请到边防一线,站岗巡逻,做一名真正的边防军人。”进入连队后,骆超强劲头十足,每次5公里越野他均得第一名,打破了由老班长保持了近10年的连队武装越野5公里纪录,被上级评为年度“军事训练标兵”。此后,骆超强还被评为优秀士兵、团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入伍后,骆超强先后向党组织提交了三次入党申请书,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就在牺牲的前几个月,他正式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骆超强不仅训练成绩突出,还对连队的各项任务特别积极,主动承担起又苦又累的驯马工作。

为了放养好军马,骆超强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相同的流程。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来到马棚,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马厩里的马粪。检查好马匹后,他会骑上自己的战马冲出军营,在他身后,20多匹马儿紧紧相随。作为一个老兵,骆超强知道哪里有茂盛的牧草,内蒙古达兰鄂洛木河岸边成为他驰骋的目的地。但他不知道,这一去,他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献给了达兰鄂洛木河。

舍身救人铸就道德丰碑

2011年6月23日早上6时10分,按照惯例,骆超强赶着二十多匹军马从连队到数公里外的馒头山东侧放马,那里的牧草长得非常茂盛。200米外,就是当地渔民赖以为生的达兰鄂洛木河,二卡村渔民佟春山正在河里起渔网。

6月的边城满洲里,正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的季节。时值涨水期,水深3米。佟春山脚下没有站稳,一下子滑到深水区,河水一点点灌进防水衣里,身体也不断跟着下沉,他却不能动弹。就要沉入河底时,佟春山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很快,骆超强听到了呼救声,他立即骑着军马冲往河边,在快接近河岸时迅速跳下马,边跑边甩掉衣物,纵身跳进河里。游到佟春山身边,骆超强用双手举起了他,使劲往前推。佟春山抓着渔网,慢慢挪到岸边,当他回头找骆超强时,却只看见一片平静的河水。

意识到骆超强出事了,搜救无果的佟春山狂奔到附近部队的哨所报告。接到报告后,骆超强的连长王哲和排长王佳磊等五人迅速赶往河边搜救。8时左右,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打捞,骆超强终于被找到,却已没了气息。让在场所有人动容的是,他被打捞上来时,身体依旧保持着前倾、双手张开的托举状。

这一天,1991年5月23日出生的他刚满20周岁零一个月。

舍己救人,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的生命,骆超强用男儿的热血,践行着挺身而出、古道热肠的军人气魄和百姓情怀。

年轻的骆超强牺牲后,战友和牧民纷纷赶到事发地和灵堂祭奠英灵。此后,关于骆超强的故事在边疆草原上广为流传,所在的部队向上级报请骆超强为革命烈士、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事迹也感动远在义乌的家乡父老,大家用各种方式缅怀心目中的英雄,为他祈祷,为他骄傲。

打小热心懂事的骆超强

当天晚上,骆超强牺牲的消息传回义乌,他的父亲骆光丰和母亲黄菊翠无法相信这是事实。10天前,骆超强还致电告知父母准备回家探亲。带着巨大伤痛,骆光丰连夜赶往满洲里见儿子最后一面。

在家人眼里,骆超强非常乖巧,从不曾让家人担心。家庭并不富裕,他打小就学会了勤俭节约、自理自立。骆超强的姐姐骆浪萍告诉记者,弟弟性格活泼,广交朋友。他们的父母经常在外面打工,姐弟俩就在家做饭吃,弟弟还经常抢着干家务活。骆超强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篮球,平时空闲时就在附近和朋友一起打球,但总会准时回家帮忙,不会到处乱跑。入伍后,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每次打电话,骆超强都说部队训练不苦,让家人放心,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偶尔才会向姐姐抱怨一下自己的辛苦,但很快调整好状态,还会安慰姐姐:“不要担心,这点苦对你弟弟来说算不了什么。”

热心、正直、吃苦耐劳是战友对骆超强最多的评价。“2010年的冬天,自己的护膝坏了。有一天,骆超强突然问我:‘你有护膝吗?’我问他:‘怎么了?’他回答:‘就问问。’”战友张帅帅说,等晚上回到寝室,他发现床上放着一副护膝。一番“侦查”,正是骆超强悄悄送的。在同学看来,骆超强性格随和,常常开玩笑调节气氛,俨然一个“开心果”。初三同桌同学吴飞回忆,初中时的骆超强就对部队充满向往,想当一名真正的军人。

父亲继续儿子未了之心愿

捧起床头边的红色布包,将儿子生前在部队的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样的动作,父亲骆光丰已经重复十多年。

骆超强舍己救人的瞬间行为,是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教育的集中表现。正因为他长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部队政治思想教育,才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大爱谱写一曲美德颂歌,在军民团结一致的和谐共建中,也传递着和谐、大爱的温暖。

2011年6月27日,骆超强被内蒙古军区批准为革命烈士,追记个人一等功,被原北京军区评选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

“孩子,你是我骆光丰的儿子,是部队的人,更是党的人,你用生命救起了牧民同胞兄弟,我为你自豪!今天,我将你生前攒下的津贴共计3207元交了党费,帮你实现生前最大的心愿,父亲也要像你一样,此生誓做党的人。”2011年6月,在送别儿子的追悼会上,骆光丰捧起儿子的照片,抚摸照片里那枚熠熠生辉的帽徽,已近花甲之年的骆光丰眼眶红了,泪水无声地涌了出来。他动情地说:“我要帮儿子交上最后一次党费。”

7月1日,记者来到骆超强家中。“我们都很想念他。儿子学习能力强,性格开朗,不怕累、能吃苦。”骆超强的母亲黄菊萍回忆儿子,瞬间泪水打湿眼眶。“军马不容易被驯服,超强很有耐心,和马儿对话,有时还睡在马厩。”

父亲骆光丰把对儿子的思念转化为舍己救人的大爱。2020年8月8日傍晚,因腿痛在家中休息的骆光丰,听说街坊的孩子丢失,立即帮忙寻找。不久,在附近的池塘里发现孩子的水枪、鞋子。骆光丰立即跳入水中搜寻孩子踪迹,很快将溺水男童救上了岸。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见义勇为。早在2018年的冬天,他果断跳进寒冷的池水,救了一名5岁小女孩。“每次看到溺水者,我都会想起自己的儿子。”骆光丰说,他不希望别人和他一样,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作为烈属,骆光丰从未对组织提出过任何生活上的要求。他说,儿子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花甲之年的他也想申请入党。在入党申请书上,他深情写下:“儿子没有完成的事业,我来!我要入党,跟共产党走。”2013年,骆光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21-07-09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35393.html 1 3 骆超强:青春为人民绽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