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画,向来注重“诗书画印”四全。齐白石、潘天寿等国画大师,莫不在这四样功夫上花费了一辈子心血。齐白石还幽默地称:“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自己的诗才相当自信。《白石老人自述》中说:“我的诗,写我心里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宋,骂我的人固然多,夸我的人也不少。”
近读《吴茀之诗存》(2020年10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发现吴先生的诗作,也颇能自抒己怀,别见情致。
在现代画家中,吴茀之堪称作诗高手,他经常与诗家唱和联句,不落人后。据该书编者骆风研究,吴茀之一生,写诗当在2000首左右,不过很多都散逸了,《吴茀之诗存》仅汇集了吴先生的诗作及楹联等500余首。
吴茀之与一般诗家的最大区别,在于他是一位成就极高的书画家,因而笔者特别在意的,也是他的那些题画诗。
自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流传开来后,诗与画的关系,就好像鱼与水、花与叶的关系一样分不太清楚了。吴茀之的笔下,诗与画也是相融的,先生以诗意入画,以诗心造境,因而画作清逸空灵,韵味悠长。他的题画诗,有时点题,有时阐理,有时抒情,有时超拔,但都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竹石图是花鸟画家喜爱的题材,吴先生写了这样一首题画诗:“数个幽篁破俗,一拳顽石称文。与可东坡俱往,知音更何所闻。”“与可”是画家文同的字,他和苏东坡都以善画竹著称。短短二十个字,有描写,有用典,又能引出人生感慨,实在是写诗高手啊。
花鸟画中的寻常之景,经吴先生题画后,就显出了别样的诗意。《鸡菊》:“托足东篱下,孤怀晚节香。一声筹唱晓,旭日起扶桑。”《葫芦》:“结实硕垒垒,自得园中趣。莫被拐仙知,恐负云游去。”《柳岸鸣禽图》:“剪取横塘一角,居然赋象新奇。谁识绿阴清趣,小禽独上高枝。”
画家写诗,心中总是不忘画面。《山水秋景》这样写:“秋林闲步雨晴初,策杖寻幽足自娱。四面云封难入画,远山如隐却如无。”雨后初晴,缭绕的云雾隐去了群山,这“如隐如无”的境界,却又是画家千方百计要想画出来的效果。中国画讲究“留白”,讲究意在画外,吴先生此诗,用眼前之景,巧妙阐述了高深的画理。
煮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