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于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成长成材,且“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享有更为优质的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这些举措,有的家长拍手称快,也有的家长心生担忧:取消学科类教育机构,学生该如何提高成绩?寒暑假期间,学生又该交给谁来照看?
当下,上课外培训班已经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常态,甚至有家长完全依赖补习班的“进补”而忽略校内吸收。究其原因,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一般是因为学校老师讲得不够好或讲得不全面”。而事实证明,考卷上所有的知识点几乎课上都讲过,而参加补习班后成绩没提高的大有人在。专家指出,孩子们天生就会学习,而家长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学习规律,培养其“非智力因素”,循序渐进地帮孩子走向成功。
孩子不去补习班,父母就不踏实
学习不好就不会有好的未来,如此的担心让家长陷入集体焦虑中。有家长说,自己也觉得孩子负担很重,但不通过校外培训为孩子“加码”,就感到不踏实。
丽莎(化名)的孩子下学期上小学四年级,对于此次校外培训机构整顿,她有些担忧。“进入三年级以后,主课多了一门,课程难度增加,孩子感到学习压力增大,语文和数学成绩有所下降。”为了能让孩子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丽莎为孩子报了奥数补习班、阅读与作文补习班和英语培训班。“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光靠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是不行的。”丽莎的话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只要考试存在,“弦”就不能松。
在班里一直是中等生的小轩(化名),今年小学五年级。在小轩的爸爸看来,小轩学习的自主性不强,对不会或有疑问的习题,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要么不愿意张口问老师,要么怕老师不敢问,要么懒得一问究竟。小轩的爸爸坦言,一方面自己没有精力为孩子补习,另一方面,现在小学生的一些课业问题也触及了自己的知识盲区,不得已,他给小轩报名了作业补习班。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在学情分析、跟踪反馈和个性化教育方面,的确比学校做得更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虚假宣传、师资不明、安全隐患等。”小轩爸爸认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能够保障学生的安全,并提供优质的教学和科学的指导,未尝不可接受。
家长让孩子们上暑期培训班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记者采访发现,家长考虑的很多,一是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知识,主要让他们学习一些课外的东西,这个是比较普遍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针对升学考试进行的培训,比如一些小升初的奥数班、英语班。还有一些家长之所以让孩子上这种补习班是因为自己平时需要上班,没有时间陪孩子,这个时间只能让孩子自己利用起来,还有一些家长表示,他们之所以让孩子去上补习班是因为学校基本上不布置作业,但最后升学需要去考试,因此必须要让孩子接受一些额外教育才有可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孩子的进步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这个暑假过后,小学生佳佳(化名)就要迎来自己的初中生涯。从今年年初,佳佳的妈妈就开始留意关于如何顺利度过“小升初”的各方面知识,打算让孩子早些改变小学时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为上初中做好准备。
数学是佳佳的弱项,佳佳的妈妈非常着急,自己和丈夫都是重点院校毕业的理科高材生,实在不能接受理科将来可能成为自己孩子的短板,于是多次找到数学老师,想找到成绩下滑的原因,帮助她提高成绩。
“佳佳在小学一至三年级时,一直是班里的优等生。升入四年级后,数学成绩明显下滑,我们聘请了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数学补习,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起色,我担心到初中里的科学也会成为她的短板。”佳佳的妈妈几次和数学老师探讨这个问题。老师针对佳佳在学校的表现,结合佳佳在家里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后,总结说佳佳上课时间不会听讲,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总是倚靠着课桌发呆,课上作业和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区别很大,遇到不会的题目不思考,坐等老师补习。
老师提醒佳佳的妈妈,小升初后,学习难度增大,更要求孩子多一些自律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补习班,都不可能达到明显改进的效果。而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最早受到的家庭教育影响了孩子最初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也为孩子接受其他教育提供了基础。此外,家庭教育的持续时间长,因此其效果的持续性也较长。
佳佳的妈妈在听了老师的分析后,开始谋划佳佳的改变计划。首先是提升注意力的训练,然后要求孩子每项作业的完成时间和完成质量,建立错题集,并自主分析错题原因;最后是在每次去补习班前,都要做自己的规划,向老师说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变。
暑假过半,佳佳的妈妈和老师都看到了佳佳可喜的变化。佳佳的妈妈坦言,“我知道孩子的进步与我的改变分不开,希望我明白得不算晚,也希望有更多家长意识到这一点。”
咨询师观点
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
一直以来,家长们都对课外补习班趋之若鹜,似乎参加的补习班越多,孩子的学习就能更好。为什么家长那么痴迷补习班?为何花这么多钱补课,学习成绩却没有进步?
“部分家长对补习班过于依赖,这背后是家长们错把‘补习’当作‘学习’,忽视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欲望与能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天祥医疗东方医院上海专家心理门诊陈剑华博士坦言,很多时候小孩子被家长不停地推着往前走,假期也是按照排得满满的时间日程表来进行。一些学生连上课都不愿意听讲,更不用说是补习班了。因此,很多学生被迫上补习班,压力来自父母。这样的学生上补习班肯定是没有效果的,不仅浪费补习费,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抗心理。因为每个人都讨厌命令式学习。
当今社会,很多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只停留于温饱和穿着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进入幼儿园或进入中小学,其实已然是教育中的“半成品”,孩子在什么样的家教家风中成长,就会带着什么样的习性进入校园。学校的老师接手到的是成百上千个家庭培养的千差万别的孩子。这意味着:其一,当孩子特别是低龄儿童出现问题时,不能只从孩子身上寻求改变,更要找出父母或家庭问题之所在。其二,于教育者而言,如果不去有效了解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不去熟悉孩子一些重要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孩子带有心灵创伤的负面经历,那老师进行的教育就会陷入“盲打”状态,只知道孩子卷面的成绩,不了解孩子心中的欢喜悲苦。
“养育孩子,父母仅从物质层面为孩子提供一些资源和帮助是远远不够的。从精神层面上来说,父母和孩子需要共同成长。”陈剑华说,孩子的教育是个合力工程,没有任何一方能够独立承担,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与文凭学历没有必然关系,家庭教育首先必须由家长负责。同时,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父母亲要认识到,家庭教育更多的是行为对行为的输送,素养对素养的“遗传”,品格对品格的熏陶。
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遇到点小挫折就将孩子送去补习班,将责任推给补习班老师的做法并不可取。家长应该更多地去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而不是一味靠别人的帮助。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课外培训机构,家长与老师的配合都是很重要的,家长在将孩子送到培训机构之前,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把孩子不会的问题指出来,让孩子去补习班问老师,回来的时候问问学习情况,抽查之前不会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同时,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与补习老师进行沟通,帮助老师迅速找到有针对性的补习方案,老师和家长要共同监督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有所改变。
陈剑华建议,教育孩子要少点“补习班依赖”,家长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孩子的学习现状,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亲情陪伴和交流中,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