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雨露 杨栋
本书既是一部世界视野中的金融史,也是金融视角下的世界史。从古希腊公民社会的形成,到日不落帝国的升起,再到美利坚的后来居上,直至后冷战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成型,作者以诙谐生动的笔调娓娓道来,为读者揭示了金融在世界历史变迁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全书超越金融又回归金融,思路大开大阖,丰富了我们的金融历史知识,加深了我们对金融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理解。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杨栋,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发展研究基金获得者,副研究员,有多年金融从业经验。
2007年次贷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美国启动70年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督。对国际金融而言,这当然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其实这也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它只是一个平凡的时代,和过去、未来的任何一个时代一样。
纵观整个世界的金融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没有一个国家天生是老大。有些国家兴盛一时,可终会有新的强者把它们拍在沙滩上。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谁会成为下一个王者呢?这就需要从世界金融史的前世今生中寻找规律。
我们都知道雅典很辉煌,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但在那个时候,生产力仍然十分低下,单人或者家庭除了维持生计,剩余产品并不多。所以,那时候一个人混不下去的时候,就不得不向别人借钱。
当时的借债制度被称为“六一农”:借债者收成的六分之五要给债主作为利息,自己只能留下六分之一,如果借钱的人还不上钱,债主有权在一年后把欠债的农民及其妻子变卖为奴隶。这简直比我们现在说的“高利贷”还要可怕,说白了,“六一农”的债务根本没有偿还的可能。
货币只眷顾有生产力的人,也只向一个方向集中,这也是金融最残酷的地方:你有,就给你更多,你没有,就把你剩余的一点点钱也拿走。于是,雅典的这种债务体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穷者越穷而富者越富,雅典的普通公民逐渐丧失了获得财富的途径。
幸好,雅典有梭伦。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早上,梭伦来到市中心的广场上,他将一个木板翻转过来,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了人们面前,这就是著名的梭伦“解负令”: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契全部废除,被抵掉的土地归还原主。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做奴隶的公民,由城邦拨款赎回。
颁布“解负令”后两年,雅典社会趋于平稳,梭伦开始推行币制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是货币增重。足值货币刺激了雅典人的经商头脑,也使地理位置优越的雅典再次成为商业中心。
在当时,梭伦的这一系列改革,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在他的指导下,经济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雅典也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远古时期的金融是顺应政治制度的产物,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和金融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霸主”,它反过来可以影响制度、影响人类命运。
美国纽约的华尔街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是梦想家的天堂,也是企业家的地狱,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金融巨鳄,又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一夜之间家破人亡。
那么,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和华尔街这个金融业的神经中枢,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独立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联邦政府欠下一屁股债,由于缺钱,甚至导致了重大兵变,联邦政府的处境非常危险!
1789年,人称“美国金融之父”的汉密尔顿临危受命,成为华盛顿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议案,要求模仿英格兰银行成立美国银行,授予20年特许证发行美元,同时,由联邦统一美国国债市场。1791年,美国第一银行股票开始上市交易,所有股票在几个小时内被认购一空。仅仅一个月,美国第一银行股价就从25美元飙升至325美元。大家纷纷倾囊而出,推动着股价继续飙升。
自此,金融界一点点细微变动都在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华尔街悄然崛起,拯救美国市场的同时,也无形掀起了金融界的腥风血雨。
1860年代的南北战争,在给美国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争融资的巨大需求,并且推动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之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
1863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当年,场内交易量达到48亿美元,1865年,纽约交易所成交量为伦敦交易所的10倍,华尔街金融帝国诞生了!
1929年10月24日,美国1280家最有名望的企业股票突然急剧下跌,短短几个小时,就发生了两个银行家、一个经纪人因破产而自杀的惨案,最终,全部证券贬值一半,几百万人破产。人类创造了财富、制造了金钱,可人类又在金钱的驱使下一点点失去自身本质,成为金钱的奴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但美国至今仍屹立不倒。回顾美国崛起的关键,就是创新。美国政府做得最多的是不试图引导产业资金,放任自流,给创新以空间。决定创新的是教育,美国在教育方面从不含糊。同时,教育体制应给予人类一个公平的起点,如果教育体制的遴选过程公平,优秀人才胜出就是必然,最后也必将经历持久的繁荣。
次贷危机的内核也是美国创新能量(信息化创新能量)耗尽。因此也必须依靠新的创新,才能真正结束危机。作者认为:危机永远不可避免,昨天有,今天有,明天还会有,没有危机的地方是天堂,是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