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文/摄
“你这个CRP超过15了,这个是感染的指标,应该考虑是胃肠道感染。”9月9日上午,市中医医院医共体赤岸院区的全科门诊室内,杨军华医生正在为病人进行诊疗,针对病人的病情,他耐心细致地讲解。
提起杨军华的名字,赤岸许多老百姓都很熟悉。2005年时,杨军华主动请缨到距离远、交通不便的尚阳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这一待就是5年。那时候,乡村经济条件不好、出行不便的现状,使得许多村民存在医疗观念淡薄、健康意识不强等问题。杨军华下乡行医任重道远。
“很多村民有点小毛病,为了省事省钱,都不习惯去医院看病,导致小病越拖越严重,这种观念亟须改变。”杨军华说。为了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下乡后,他除了承担门诊工作外,还肩负责任医生的工作,他的就医范围涵盖尚阳村、三角毛店村、朱店村、后金宅村等偏远村庄,主要以看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主。
每天,他都会入户随访、宣讲保健常识,提高村民们的健康意识,不断重复着相同而又繁杂的工作,无怨无悔,随时接受电话咨询,与辖区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得到了群众的信任。
一天,杨军华看到尚阳服务站对面有位村民蹲在路边,走近一看,对方说他肚子疼。经过细致诊断,杨军华怀疑其可能患上了胰腺炎,为了不耽误治疗,他当下便帮助病人联系并转移到大医院就诊,结果真如他所说,这位病人得到了及时准确的治疗。“基层卫生服务站,很多病治不了,我的工作就是把毛病挑出来,将病人精准分流到其他医院看病,最终帮他们治好病。”杨军华说。
驻扎乡村期间,杨军华深耕基层,收获的不仅是专业上的经验与医技,还收获了一大批信任他的“粉丝”。“杨医生很负责,我每次来都要挂他的号,已经十多年了。”来自三角毛店村的68岁老人朱东星,每次都会挂杨军华的号。
2010年,杨军华被调回赤岸中心卫生院工作。在总院工作,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千头万绪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作为卫生院的骨干,他总是冲锋在前,“白+黑”,“5+2”,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从“卡口”到下乡随访,从普通门诊到发热门诊,再到120院前急救,从疫区返义人员留调到新冠疫苗接种医疗保障,他夜以继日、连续奋战。
“他常放弃休息天,主动参加门诊诊疗及医疗保障工作,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付出很多,同时他的门诊人次也很多,是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市中医医院医共体赤岸院区副院长陈国勇表示。2020年任职医务科科长以来,杨军华履职尽责,积极完善赤岸院区各项医疗质量体系,协助开展“移动微医院”,定期为村民服务,推动人人享有便捷化、有温度的健康服务。此外,他还定期组织开展医务人员急诊急救、业务知识培训考核,使医院医疗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医疗投诉明显下降。
“对我们而言,能把病人的小毛病看好,大毛病精准转诊,让病人把病看好,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杨军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