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
在一些配套完善的新建小区,水管漏了、马桶堵了可以找物业上门修理。但是,对于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来说,普遍存在乱停车、环境差、居民需求无人理等管理缺失。
近年来,稠城街道通过创新“有事找社区”等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党建统领+业主自治+社区托底”模式解决老旧小区管理顽疾。如今,词林、江滨等社区的数个老旧小区实现了从“无物业”到“准物业”的转变,有的还因地制宜推出“红色物业”管理,切实方便了群众生活,也有力促进了城市社区治理。
从无到有
在全市率先推行“准物业”
词林社区是稠城街道最大的一个社区,共有11个居民小区,全是开放式小区。加上业态多样、人口结构复杂、没有物业公司入驻等因素,这些居民小区物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多面临停车管理难、卫生保洁难、维修维护难、治安防范难等“老大难”问题。一旦碰到污水管道堵塞、停水停电等问题,小区居民心急如焚,社区也是束手无策。
经过一段时间筹备,2015年,词林社区在全市率先试行准物业管理,明确了“有治安防范、有维护维修、有绿化保洁、有停车管理”的管理目标。由社区牵头,成立居民准物业自治管理组织,明确低于一般物业管理标准的物业收费标准和服务标准思路,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物业服务。
为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几年,本着“摸着石子过河”的街道和社区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和完善准物业管理的内容和方式。这其中,成立“橙心帮”服务队便是一大创新举措。其运行模式是“党建统领+业主自治+社区托底”,服务站服务人员由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组成。
“橙心帮”服务队共有9个人,分别提供大件垃圾回收、泥水施工、水电维修、缝补衣服、缝补鞋、保洁、修锁换锁配钥匙等服务。“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收集居民反映的物业问题。”词林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共有180个“党建+单元”微信作战群,居民只需要把遇到的物业问题发到群里,服务队就会及时跟进和解决。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据了解,在帮助解决物业问题时,“橙心帮”服务队会收取一定的基础费用,比如材料费、工时费等。但对于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党龄50年以上的老党员、残疾退役军人、烈士遗属、商业街区内12分制季度内无扣分的商家,服务队免费提供水电维修、管道疏通、代缴水电费、废旧家具清运、应急开换锁等服务。
“服务很及时,也很到位,态度又好!”“说实话,像我们这种敞开式老小区,物业管理能做到这个程度真心不容易。”对于小区的“准物业”,居民纷纷点赞。
与时俱进
“红色物业”整合多方资源
亲子做月饼、垃圾分类竞答、旗袍秀等文艺汇演……在今年的中秋节,江滨社区联合四园小区物业、辖区社会组织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活动,吸引不少居民到场观看和参与,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气氛热烈。
年初以来,江滨社区着力打造红色物业“1+3+X”管理模式。即以社区党委一面旗帜为引领,组建社区党员、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三支队伍,整合业主委员会、社区党员、居民代表、楼栋长、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实事共做的服务格局。据不完全统计,自试行“红色物业”以来,江滨社区累计解决小区民生实事63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100%。
当前,稠城街道通过深化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等模式,社区党员设岗定责,小区党员参与业委会建设,担任红色楼道长监督物业做好小区服务。同时,积极组建物业党支部,为社区提供准物业服务资源,辖区物业管理服务得到显著提升。积极对接社会服务组织,针对民生需求最为集中的领域形成常态化、主题式、交互型的服务清单,包括残疾人服务、老年人托管、亲子教育等居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满足居民个性化、共性化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街道还整合辖区准物业团队、物业公司、业委会等各类资源,共同参与“有事找社区”等工作。以通惠社区的“红色物业”为例,今年已先后组织开展了公益夏令营、童趣市集等特色活动,帮助居民商户解决家电维修、管道疏通、垃圾分类等共性问题1500余条,协助社区解决各类矛盾调解、小区路灯不亮、小区外墙脱落等问题36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