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恃坚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胆,格律谨严。七岁能诗《咏鹅》,号称“神童”,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骆宾王父亲死于任所,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虽然自己很贫困,但还是努力奉养母亲,抚养弟弟。
对于任职之地,骆宾王一直犹豫未决,对老母亡父没有尽到孝子之心,感到无颜立于天地之间,不愿做“以骨肉之亲为薄,以荣华宠幸为厚”之人。如果在任职地不与母亲一起欢度,那么,思子的悲哀也会损害母亲的健康,骆宾王考虑母亲在家年事已高,常常以风痹而行动不便,同时以野菜充饥,缺少鲜美的食品,想把父亲迁葬祖茔,又以没有必需的费用为由加以婉拒,尽可能做到为老母奉养天年。
楼斗南,为宋室南渡以后义乌举进士第一人楼图南之弟,天资浑厚,办事极有礼仪,乡里做出不善之事唯恐被他知道。他年轻时就读太学,中年以恩科特奏名进士,就职数年后,调任台州司理时,以父母年岁已高、需要侍奉为由,坚持不再赴任,退而归家,取白居易诗句“中隐”,制成匾额,悬挂居所,亲自种菜,自娱自乐,对母亲极其孝敬。母亲死后,筑堂于县东门,号“望云”,早晚瞻仰以怀母亲,终身不止。
杨芾,义乌进士杨焯之孙,生于元末,弱冠就学于南滨义塾,早从李序、陈樵游,与宋宝谟阁学士毛炳之玄孙毛畴为道义交,二人曾结庐赤岸莲塘,隐居不出,皆孝行夙著,重气节,义不仕元,为乡人所异目。后师事黄溍,以友相称。杨芾力学颖悟,文辞典雅,治学严谨,考据翔实,颇具文采,为宋濂、王祎、朱廉、刘涓、傅藻等称颂。明洪武十六年,为王袆、宋濂所荐,太祖特聘试策,擢居内翰,后以母老疏辞。放还,赋《被征诗》百韵以见志,自号鹤岩,杜门著述,终养老母。
傅商弼,明代武官。九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陈氏抚养他长大,备尝艰辛困苦。他知道母亲辛勤劳苦,对母亲十分孝敬。平日循规蹈矩,从来不与他人惹是生非。由于家穷读不起书,只得依靠族中私塾纳同族人不收学费的优惠规定,读了几年。母亲缝纫纺织,他上山砍柴,换些粮食维持生活,母子相依为命。傅商弼为报效国家,参加了戚继光招兵,入伍后英勇善战,不断升职。随后,启程北上戍境,巡抚苏茂相看中他的武略才能,提拔他担任守备,负责边镇防戍。傅商弼厉兵秣马,积极做好防御,多次打退来犯之敌,建立不少战功。后来由于母亲病重,告假回家,悉心服侍老母。
“乌伤四君子”之一何恪,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初任永新县主簿,勤政为民,政绩有成,再调徽州录事参军,未上任,在家励学,筑园自娱。辞官归里后,承悦母亲膝前,尽孝送汤送药,每次上药,必口先试。到了母亲晚年,为了让母亲寒冬双脚不冷,便与母亲同睡,用自己的心口温暖母亲的双脚。其他家事均由兄长操持,从不问钱物为何事。直至告别人世,兄弟也没有分家。
何恪对母亲至孝,对兄长尽悌义,为四邻当楷模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