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群言堂

论理

知耻 知止 知足

陈思炳

《清野史大观》中讲了一个姓郭的吴江知县,出身寒门,因顶不住官场陋习的浸染和上司们的贪婪勒索,接受贿赂和浮征赋税,被人告发,遭到清廉上司汤斌的训斥。他感到无地自容,悔恨不已。回到县衙,令使役挑了好多担水。他亲自动手,把县衙大堂和他的卧室彻底地洗刷一遍,并将“明志堂”书房更名为“明耻堂”,还在衙门前贴出告示:“以前的县官郭某已经死掉了,现在的知县是另一个人。”从此以后,郭某清廉做官,把吴江县治理得井然有序,深得百姓拥护。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耻,“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人于禽兽”。郭知县的明耻之心和雪耻之举,是对灵魂的拯救,也是对人格的提升,堪称知耻而后勇。

《清野史大观》中还讲了这样一件轶事:清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到外地巡视,绝口不谈自己的爱好。一下属知其爱好后,献一宋拓名碑帖,冯志圻原封不动退还。有人劝他:“何不启封一赏?”他说:“这种著名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会爱不释手;不启封一赏,可以想象它是赝品,心里还好受一点。”冯志圻是理性而明智的。他清楚地知道爱好也是一匹欲望烈马,必须时刻注意勒紧缰绳,绝不能任其横冲直撞。关键时刻,自知难敌爱好之物的诱惑,索性不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人生最大的智慧,用八个字概括,即为“进退适宜,取舍得当”。如用两个字概括,即为“知止”。一个人在自己的爱好面前,就是最软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懂得知止,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做到不惑、不随、不辱、不枉。

北魏自孝文帝太和年间迁都洛阳之后,国家殷实富强,国库货物充盈,金钱、绢帛都堆到屋廊下了,数量之多,难以计数。一次,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元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大家都叹服崔光面对赏物不贪的清廉。

古人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不节欲”。廉者常乐于知足,贪者常忧于不足。崔光面对财物,仅取自足,可见其清廉自守。相反,元融、李崇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却因扛绢过多而受伤,最终两手空空而归。对待财物的不同态度,折射出的是人品官德。财物虽好,取之有度,则能天天享用。倘若贪欲过多,欲求天下美物,反之而得之越多,负载越重,危害越大。当今一些贪官的腐败之路亦是例证。

知耻而修德,知止而节欲,知足而避祸,善莫大焉!

2021-11-29 陈思炳 论理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79020.html 1 3 知耻 知止 知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