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轻轻地,虎年来了。也许你已经掸去了灰尘,将屋子布置一新;也许你已经屯足了年货,正在采购年夜饭的食材;也许你仍坚守在岗位,维持着秩序的运转,守护着更多人的平安与健康……不论来自何方、身处何处,不变的,是中国人对年的期盼。
时光匆匆,吾心安处即是家。今年,很多人因为疫情选择就地过年。为了让“留义过年”的大家,在义乌的这个春节过得年味十足,我们特别推出这个义乌传统年俗专版,在此祝愿广大新老义乌人,都能度过一个暖意融融的春节。
2022年1月31日,腊月廿九,除夕。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又是一个“年”来到。
年复一年,世人在不断找寻着来处与远方,不断找寻着诗和面包。在过往时光里,有英姿勃发,也有物是人非,但更多的是深藏在记忆中的“年的味道”……
义乌腊月年俗“三部曲”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是一年中的岁末,正值寒冬。“一进腊月门,全家忙过年”,可以说,腊月的相关习俗是很多的,先从制作新衣开始,而后喝腊八粥、办年货、祭灶神等成为腊月间的每一个符号。
说到义乌的腊月年俗,很多年轻一辈可能会一头雾水,而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讲,切糖、杀猪、酿酒是曾经必不可少的农家过年“三部曲”。
切糖,更贴切的称呼应该是切麻糖,又称“年糖”。按义乌风俗,每年腊月很多人家都会用米、粟、花生、豆、芝麻等加以烘炒或炮烙,然后拌上调煮的红糖,最终制成冻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多种“年糖”,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用古话说,这是迎新年除旧岁的一种标志,也是庄稼人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为新春佳节增添食品花样。
在义乌农村,很多人家里每年都要“做酒”。地域分布不同,做的酒也不同,比如,大陈的农户烧高粱烧,佛堂、赤岸一带则热衷于做红曲黄酒,而相对小众的“青柴滚”则集中在上溪一带。就酒的口感来说,高粱烧度数高比较烈,红曲黄酒口味醇厚,而带甜味的“青柴滚”比较好入口。
此外,义乌也有喝腊八粥的说法。据了解,歌咏记载腊八粥的诗文颇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宋曾在义乌当过知县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所记载的:“十二月八日,即寺院与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粟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有人试着对义乌腊月习俗进行总结,大致是这样的:在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十五左右,大家会开始准备年货,比如做香肠、腌猪头和猪肉,同时,还要买瓜子、开心果、山核桃等一些茶配,准备亲戚来拜年喝茶时用;要抽空把家里好好打扫一遍,把可以洗的桌椅、菜厨等搬出来洗洗晒晒,这就是“掸尘”;除夕前两天,农村很多家庭都会摆上煮好的全鸡还有猪头祭祖,这个就是“谢年”。
“正月十五之前都是年”
有人说,年的味道如同一条红绸,一头是春节,一端是元宵节,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这期间,一些传统习俗还是很讲究的。由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的《义乌民俗》一书中,对我市正月的一些传统时令节日进行描述。记者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他相关报道稍做整理如下。
年初一
正月初一旧称元日或元旦,民国时期称“年节”,旧县志载:“元日前夕,洒扫室堂及庭。(元旦)五鼓兴,设香烛,男女礼拜上下神祇。陈果饵酒馔,祀其先序,拜尊长。男子出拜宗族亲戚邻里,谓之贺岁。家家具酒食相延款待。”
新年,男人第一次到田畈,女人第一次到水边洗涤,都要就地插香纸。
拜年
自古流传的新年庆贺活动,要亲自上门“恭贺新禧”,不能委托他人代理。如不上门道贺,表示关系疏远。20世纪90年代后,乘公交车或私家车拜年多起来了,还有人用电话拜年的。现在年初一就有人出门拜年。正月初二日,一般都是女儿女婿去娘(岳)家拜年。晚上赶回来,叫作“正月不空房子”。
拜年先给外公外婆、丈人丈母、亲家公亲家婆、舅父舅母拜年。外公、外婆要对前来拜年的外孙分压岁钱。受拜要回拜,回拜叫“回年”。长辈不必回年,而由后辈去。一般平辈回年原物加倍或加一物送回。招待拜年客,除了糖果、清茶、“子汤”或茶叶蛋等点心,还要酒肉款待,包括馒头焐肉。拜年客,除了远道,一般不留客。
拎斤头
到亲戚家去拜贺新年吉祥美好,不能空手,一定要带去礼品包。拜年的礼物,原是“糕点”。因多数礼物一斤一包,因此统称“斤头”。白糖算普通,注明“上白”。除了糕饼,都用草纸包成“元宝”的形状,底面加一条红色纸条。以冰糖、桂圆、荔枝、南枣、北枣为贵重,一般是红糖、白糖、油枣、市荷糕、小方糕。以双副(即两包)为尊重,一包白糖加一包小方糕或柿饼之类,算很客气。送豆腐皮之类的土特产,也视作敬重。
年初五
新年后市口首次开放称开市。义乌风俗年初五为“财神日”,用猪、羊、鸡、鹅、鱼等祭财神。开新市这天,上午8时开店门,焚香并燃放千头炮,在财神前点大蜡烛。下午,举行用香烛祭祀天地,放炮仗送佛上天的仪式,称“开年”。开年后,各种如“不准扫地、不准借还钞票、不准摔破家什物件”诸禁忌,皆开戒。
年初八
正月初八俗称“上八日”。头一年结婚的新女婿,于这一日去岳父岳母家“拜门”,带去桂圆、荔枝、白糖、冰糖及其他糕饼多副,还要带一双鸡腿。岳家设宴招待,请亲邻作陪。新女婿还要携带礼包到丈人兄弟等家去拜谒,也酒食款待。有的夫妻同去,一般当日返回。
元宵节
《义乌民俗》对“正月十五”以及“正月十五前后迎龙灯”是这样表述的:
正月十五称上元。夜晚称元宵或元夜,为灯节。兴张灯彩,兴迎龙灯,兴观灯。厅堂悬挂祖先容像,庆贺元宵,欢度灯节。古代,城内四街设“竹棚彩障”,“悬灯其上”,“祠庙盛张灯彩”。至民国之初,四街架棚挂灯之俗已不见,祠庙、厅堂盛张灯彩之俗依旧,迎龙灯之俗较普遍。畈田朱村于祠堂门口摆猪羊祭。元宵节旧俗放烟火。是夜食汤圆,寓意团圆。
民间元宵灯节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迎龙灯,一种是张灯彩……偶然也有雅士利用元宵灯节的机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给佳节增添生气。
正月十五前后迎龙灯。俗以举着物件行走或用肩抬着行走叫“迎”,后者主要指扛、抬神像。龙灯灯头为视为龙皇,故舞龙灯称作迎龙灯……21世纪初,义乌旧城改造,各村居民居住分散,龙灯成为联络村民的纽带,正月以灯会名义发动筹集资金,请剧团演戏,并在同村故旧集聚保留一处空处作为演戏场地。
“60后”“70后”记忆中的年味
在“00后”年轻人即将开始唱主角的年代,“60后”“70后”的中年叔叔阿姨们不服老也不行了。在感慨“时间过得真快”的同时,也开始热衷于“想当年”了。
杀年猪
清晨,家里的灯早早就亮了,隔壁村请来的师傅在门口摆弄着工具,父母交代几个孩子先待在房间里别出来。不久,门外传来几声猪的叫声,等父母唤我们出去时,原本猪圈里的那只猪已成了“份子”:四五份两三斤的夹心肉是要送给要好邻里的,猪头、“腿腕子”是除夕要用的,其余的要做成腌肉,吃上一年。
掸尘扫屋
一个午后,母亲扎着围裙,戴着帽子、袖套和口罩,先用旧床单把箱柜遮住,而后又把脸盘架、缝纫机什么的搬到门外,而后就开始拿着一根特制的竹竿(其顶端是一把类似笤帚的东西)满屋子忙开了,目标是天花板上的蜘蛛网、门梁上的灰尘……等母亲忙空了,就开始招呼我们几个赶快去洗澡。
打年糕
年糕,有“年高”之意,意味着一年比一年高、年年高升,是过大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相对上面几个习俗而言,打年糕更像是一个集体活动,场面比较大。大家的分工也不同,一般来说,负责蒸米的大叔不仅力气足还要经验丰富,身强力壮的汉子则负责石臼里打米,老幼妇孺则排排坐着忙用木质的刻印做形状。
对很多人来说,以上这几个类似杀年猪、掸尘、打年糕的片段应该不陌生,回想起小时候家里忙得鸡飞狗跳的情景,还真是温馨。记忆中,我们的祖辈、父辈都曾将腊月过得有滋有味,而腊月的那些传统习俗也成为我们儿时的期盼。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而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由于工作的原因、个人的因素或是一些突发情况,对于这些传统的年俗文化,有些人无暇顾及,有些人淡然处之,还有一些背井离乡打拼的人只能在心里怀念。
团聚会有时,平安才是福。这两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国很多城市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和举措,呼吁外来人员“就地过年”,义乌也不例外。为了让“留下来”的异乡人能充分体会到这座城市的年味,义乌诚意满满、惊喜不断,除了干货十足的“大礼包”,还精心准备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年”味更浓,温情不变,他乡似故乡。过年,象征了来年的精彩,展示了未来的希望。当下,春节年俗有的已融入当地城市文化的血脉中,有的正在传承中经历蜕变和升华,逐渐成为当地一个新的节日风尚,创造出一道全新的文化风景线……
本版文图:林晓燕 华青 卢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