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经岁月的磨砺,民间的有些习俗,像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瑰宝,迭代传承,熠熠生辉,其中乡村小镇人家的除夕夜守岁就是难以忘怀的乐事。
守岁,又称守岁火、守夜等。自古以来,中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俗称“熬年”。除夕夜晚守岁,主要表现为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准备迎接新年。守岁象征着把一切邪气瘟疫驱散,期待着新一年的吉祥如意。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企盼延长父母的寿命。
古代皇室和贵族们除夕守岁时整夜燃烧檀香篝火,皇帝设宴招待群臣,文人献诗祝贺,场面非常隆重壮观。李商隐在《隋宫守岁》一诗中描述了唐朝宫廷守岁的情景:“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隋朝时,隋炀帝在守岁时燃烧沉香和檀木,香味四散远飘,长留记忆。
自古普通百姓家,除夕之夜家人相聚守岁,设宴共饮,通宵达旦,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孟浩然的《岁除夜有怀》中的诗句“守岁家家应未卧”,就反映了当时普遍盛行的守岁习俗。到了子夜,还要燃放爆竹,以驱赶“山臊饿鬼”。“守岁多燃竹,通宵莫掩扉”“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这些诗句描绘了当时人们除夕之夜在家中点烛燃火的习俗。
在唐朝,妇女还有除夕镜听的习俗,占卜外出丈夫的归期或取得功名之期。王建在《镜听词》中的“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就反映了妇女镜听的习俗,企盼远行的丈夫早日归家团聚。
回忆儿时乡村小镇的除夕之夜,是欢乐难忘之夜。除夕吃罢隔岁大餐后,妈妈就忙着炒花生、瓜子等干果,爸爸会给小孩分压岁钱,崭新的钞票放在红包里,红包放到枕头下,认为可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尔后,小孩就到空旷广场放鞭炮、烟花,大人们一般去看社戏。没有请外地剧团演出的年份,村里会请土杂技团表演炼火、翻九楼等节目,到子夜前,演出结束,各路人马回到家里。
夜渐深,门虚掩,每家每户红烛高照,一家人都齐聚家中围着火钵,边喝茶,边嗑瓜子、吃花生守岁,话多情长。儿时守岁特别兴奋,睡意全无,记忆犹新。
1950年春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年,人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我大哥是农村锣鼓队的大花脸,能演多场婺剧,深受乡亲好评。在全民欢乐气氛感染下,我当起儿童团团长,参加秧歌队和腰鼓队,登台演出《白毛女》歌剧,扮演杨白劳。所有这些,都成为守岁长夜的谈资,不知不觉迎来了新春的光临。
1956年,是故乡义乌特大丰收年,乡村百姓丰衣足食。除夕守岁,我们家祖孙13人围着火钵,红烛高照,守岁话丰年。这一年,我成为祖辈以来第一个高中生,家里特别为我做了一床厚厚的洋布里子的棉被,结束冬天与同学并铺的生涯,守岁自然话多情长了!
旧时农村没有钟表,就依靠敲更人的更数确认时辰,有的人家就用蜡烛或长香计时,确认子时一到,全村鞭炮四下响起,意为迎春接福。此后,全村都慢慢安静下来,零落的鞭炮声那是人们闹着玩而已,直达五更,放完开门炮,才会入寝休息几小时。也有的人家借守岁推牌九,掷骰子,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浪潮,另成一景。
在杭州成家后守岁,又是另一番情景。有了春晚节目,一般吃好团圆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一起看春晚,零时春晚快结束时,就点着自己做的蜡烛手提灯,与小孩一起到楼下空旷处燃放鞭炮与烟花,此时,小区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兴奋激动得没有睡意。回到家里大人们休息睡觉了,小孩还要守岁到天蒙蒙亮再睡。杭州禁放烟花爆竹后,我们一家人边看春晚边发拜年微信,一般看完节目就休息了,少了鞭炮声,睡得安稳了。这是新时代习俗发展变化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