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为“关爱护士队伍,护佑人民健康”。这一主题旨在倡导加大护理投入,保护护士权益,为护士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护理队伍。
“无所不能”的护士长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全体“白衣战士”始终战斗在抗疫一线,对外驰援,在各个卡口坚守,在隔离酒店服务,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快速排查社会面疫情风险,到处都有她们忙碌的身影。在本土疫情发生,“三区”划定后,护士们更是撑起了核酸采样工作的“半边天”,凌晨出发、迅速采样、清点标本……
浙大四院外科护士长、上海临港方舱护理部副主任吴小萍,已经援沪一个多月。在这一个多月里,经过她和医疗队其他同事夜以继日的工作,临港方舱从最初的1.4万多张床位,渐渐缩小至3000多张床位。
而她与其他队员刚到临港方舱时,这里本来是一个物流园的仓库,医疗队前期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吴小萍作为护理部副主任,不仅要参与后勤基建改造、开舱前的物资准备,还要负责1000多位护理人员的排班、分组,制定关于采样、院感、护理等各类工作手册、工作规范等等。她还通过钉钉、微信等各种线上方式对进舱人员进行各类培训。每天与当地各部门、医院进行沟通;同时还要进行酒店驻地管理,队员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处理。
尽管护理所涉及工作庞大、琐碎、繁杂,但吴小萍说:“相对于2020年出征武汉时,这一次少了对未知的忐忑,从容淡定很多,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关注队员的状态。”由于临港方舱体量大、床位多,吴小萍将1000多人的护理队伍分成6个班次,尽管如此,每个班次的工作人员算上往返时间,工作时长还是达到了8小时。
“护理工作者都很年轻,虽然身体很累,但队员们的心理都是非常乐观积极的。”吴小萍说,有时在出舱口看到,护士们结束工作后,疲惫得相互搀扶着走出来。亲身体验过方舱工作的吴小萍深知,舱内的每次工作都是身心的双重考验,但队员们都很坚强、勇敢。面对任务时,队员们从来不会说自己不愿意上、害怕上、拒绝上。
浙江省人民医院的护士蔡文君是方舱物资的管理人员,她说,方舱的物资分配跟护理工作是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她要与一线护士及时沟通,保证对舱内的布局、物资分配了如指掌。吴小萍为了减轻护理人员们的负担,主动承担起一线与后方的信息沟通。蔡文君说:“吴主任的工作已经接近饱和,但她却将每个点位的需求精确地传达,有时感觉她简直‘无所不能’。”
“管天管地”的院感护士
丁淑英是市中心医院医共体稠江院区的护士总长,稠江街道的“三区”划分后,她就赶往了封控区开展协调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采样人员安排,采样物资准备,抗原试剂的发放,医疗废物处置等等。
4月25日,丁淑英凌晨4点多就起床赶到现场,对封控区进行了紧急采样,第一轮采样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为了尽快形成规范流程,她主动与街道、村社进行沟通,确定采样点位,摸清居民人员底数。从4月27日开始,为了尽快排查潜在风险,稠江街道封控区内居民先后做了5次抗原自测。为了保证非医疗从业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丁淑英对上门发放抗原试剂的志愿者、保安、房东等进行了院感培训。
“脱防护服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一点一点卷着脱下来,不可接触污染面……”进入封控区之前,她现场组织了50多位志愿者、临时召集的保安进行了现场院感培训。随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对抗原结果进行收集、汇总。
5月6日,稠江街道封控区进行了调整,丁淑英与部分“战友”们也从“三区”撤出。但她的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上午继续回“三区”工作,下午回到院区开展常态医疗工作。而作为日常护理工作负责人、院感管理者,她不仅要负责院区220多位职工的院感防护,还要顾全院内的角角落落。对此,她打趣说:“我的工作可算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
“英姿飒爽”的公卫“小姐姐”
4月21日中午,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江东院区流调队发现一例抗原阳性标本,院区拉响警报,全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完成集结。江东院区公卫科科长成丹丹被任命为商苑社区小组组长,负责组内人员排班,红黄码人员筛查,采样点位的布置,以及点位附近的感染防控等等工作。
战“疫”打响第一天,成丹丹与组员们一起,从下午3点一直忙到次日凌晨6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防范区的第一轮采样。随后,大家直接从“战场”回到办公室,和衣而睡休息了1个小时,又开始了第二轮采样。工作忙碌之余,成丹丹总结了第一轮采样经验:她与社区协调,尽快确定了采样点位,并现场安排工作人员,将社区居民有序带至采样台。
第二轮采样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在接下去的几天内,采样工作一轮比一轮顺利。从4月21日至5月7日,成丹丹事无巨细,奔波在各战场,并主动承担起压力最大的送样工作。送样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一班,样本送出的同时要保证信息在手机系统上打包转发,确保样本、信息匹配;每次标本空箱送回后,要仔细检查有没有遗漏;保证每个管子盖子拧紧,如果出现漏夜,还要组织一百多人重新采样……
在这14天内,成丹丹每天不分昼夜忙在三区,来回奔跑在村社和卫生院,每次出发的目的地各不相同:村社、企业、工地、学校……同事胡彩丽说:“在我眼里,丹丹是一个英姿飒爽的小姐姐,公卫科事情很杂,又碰上疫情,她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自己先冲上去。”
为了做好工作,成丹丹时常凌晨4点就起床了,一天工作结束后,她又赶回院区复盘、排班。同事有困难时,她总是及时帮同事解决问题,主动将任务扛下来。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当大家得知她家里也有两个小孩需要照顾,公公还在重病住院时,纷纷抢着帮她分担,让她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
在全市各个医疗机构、隔离服务点、采样点,还有7000多名像吴小萍、丁淑英、成丹丹这样的白衣天使。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护理工作;他们在手起手落间传递了勇气和希望;他们值守在无数个漆黑的夜晚;他们汗洒在采样台、接种方舱、病房和手术间……“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一位位白衣天使用自己的凡人肉身,筑起了人民健康的城墙。 全媒体记者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