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和平衡是这个世界的潜规则。
儿子还小的时候,我经常带着他去爬山去野外去亲近自然。南山一带有几个矿坑,新矿坑的积水里一开始啥也没有,几年后发现里面居然有了小鱼,梅湖的几个池子也是一样,梅湖体育场刚建好的时候那儿还很偏,因为浅水,我常带着儿子去梅湖捞蝌蚪,小鱼小虾的数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现在那里已经是热闹所在,我也很久没有走近那些小池塘看看了,想来已经通过内在的江湖法则经济规则实现了动态平衡。
经济是因为增长和平衡的需要,应运而生。什么是经济?百度百科定义: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是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则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在特殊时期,国家高层提出“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经济总方针,“两稳一保”成为当前国民经济的主基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就生活与经济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观点。
经济能力决定生活模式。这个定义包括了两个层次的经济理念,即个体与宏观。现代社会经济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从个体角度观察,相当简单。宏观经济由微观经济堆砌而成,微观经济由个体的行为重复而成。谈论经济,要么从宏观全局着眼,要么就从个体样本入手。
从个体的实力角度,看生活模式的决定论。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都有着自身的核算体系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个体的生活模式,即你今天在热带度假还是在工地搬砖,归根到底是由你的经济基础决定。所以,从个体角度,很容易理解经济能力决定生活模式。
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生活模式决定论。宏观经济水准,既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层次,也决定了社会的整体生活模式。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是土地,最重要的物资是粮食,最重要的生产阶级是农民;工业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是电气装备,最重要的物资是工业产品(各种商品),最重要的生产阶级是产业工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是信息,最重要的物资是信息产品与服务,最重要的生产阶级是知识阶层。当然,随着社会的进化或者说递进,并不是说粮食或商品已经不重要,而是相对于新兴生产力和生产要素,退居到次要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时代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社会整体是生活于凿壁偷光还是爱迪生的钨丝灯泡,或者是当下的太阳能光电和LED电光的照亮当中。
没有生活就没有经济。百度百科定义:生活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并特地强调了: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
如果生活只是生存,那么其本身就是危机,一切以活下来为前提,所以生存本身不经济,如果一定要给生存定义一个生存经济,那么这个经济中行为简单、线性,整体经济形同死水。这也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996、711的原因,因为996、711是一种生存状态,是文明的严重倒退,是一种变相的奴隶制度。如果每个人都是996的模式,每天都是传统制造业流水线的产业工人,或者新流水线的信息工人,全社会的知识会单调枯燥,历史文化将走向消亡,休闲娱乐社交等多元化的消费活动和社会活动将不复存在,社会消费将大幅跳水。生产不断增加,消费不断减少,经济最终会走向崩溃。
比如四班三倒的工作机制,就是一种与社会脱节的工作时间安排。虽然每天上班时长只有8小时,一周工作时间为六天,但连续的三班轮倒无法调整时差,与平时的生活状态相比,没有正常的休息、娱乐和社交,这是一种超负荷的运转模式,所以一段时间后参与的工作人员就会出现身体疲乏和身体疲惫的状态,会产生明显不适。可想而知,每周工作六天每天12小时的996,每周工作七天每天11小时的711,把工人当作机器化的存在,只劳动不消费,会造成多大的社会经济损伤。作为个体,单位企业可以按照劳动法推行996,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但是作为整体,必须制止996,因为它严重危及经济的良性循环。
共享经济会卷土重来。从逻辑上来定义经济,就是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而新经济,互联网经济的底层逻辑就是——无限供给。共享经济属于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在以生活为定义的空间,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共享经济必定会逐渐成为主流的经济模式。
共享经济创新了经济思维,通过对过剩资源的再利用,推动全社会的生产效率提升。在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出炉前,共享经济是最符合经济学规则的经济模式。共享,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利用率,所以一定会更便捷更便宜。更低价格更多服务,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是经济危急时刻最好的社会福利。而对于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来说,这是最有效率的经济行为选择,应当予以鼓励和扶持。
以个体占有为代表的资源过剩,既包括有形资产(传统的实物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现代经济的新兴主体——信息资产)。我们传统的教育,都是学校式书院式,必须进入教室才能传授经验,获取知识。现在通过信息技术,通过移动应用,我们甚至已经脱离了台式计算机,用手机就能实现高效传播。作为获取者,我们通过移动终端获得更多信息,比传统的多媒体更早获得第一手新闻和新闻背景,这样的学习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效果更好质量更优。同时,我们作为信息的创造者,用手机完成工作,创造资讯提供信息,提供大数据的元数据。对信息和信息生产的管理,应当是当前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
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只理解为装备的机械能力提升。从人的角度来看生产效率,根本是知识的积累和提升。也是就说,知识不但提升人的思想和视野,而且显著提升人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同时,知识提高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力,帮助个体把握更好的生活方向,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信息共享共有,推动共享经济的萌芽和成长。
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跨周期调节。如果把经济看成是交易,那么经济不过是无数次交易的总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受经济原生动力驱使的基础经济行为源于交易,交易的峰谷叠加,形成经济周期。
跨周期调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听政府的话服从政府的安排,平心而论,政府没有而且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管理到个体行为细节的经济能力,不然计划经济早就大道其光了。跨周期,是通过经济工具,主要是信用工具,通过信贷政策调整,改变周期各阶段的来临时点和发生时长,甚至对冲周期。但这种信用调整,不可能通过像马云所说的当铺式银行传统方式来实现。当铺式的银行信贷,只会加剧周期的波动性,加深经济危机的灾难程度。在加杠杆和去杠杆的不同阶段,我们更擅长财政政策和税收工具,但财政政策见效慢,很多时候缓不济急;金融政策立竿见影,但如何实现金融政策的组合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我们仍然在蹒跚学步。甚至于金融政策如何与财政政策、其它经济政策同向同行,都还需要创新性、系统性的构建和合作。
1990年到2000年之间,笔者认为只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应用高等计算机体系的并行式分布计算,在信息时代加强物流应用(当时还只有传统的公路物流和铁路行包专列),就可以在现有产能基础上,展开向共产主义社会方向前进的美好画卷。2000年开始,笔者意识到这个观点的错误,即在立论上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这种经济设想是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两种完全不同制度的认知结果,把人作为物的一部分的认知结果。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完全可以共生共融,一体融合,它们并不是对立面,只是不同的经济治理工具;人不是物,人的意识、主观能动性、知识与文化传承,决定了人超越地球上的万物,也决定了人作为经济要素的特殊性,包括选择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提供了产品的多元化多样性,符合基本人性,也让人们得以公开展示自己的偏好和价值观。这种偏好或者说偏见,永远都会存在,这也是大数据和超级计算产生和存在的意义。这种偏好,以及基于个体价值观差异而形成的个性化产品和价值追求,包括思想的个性自由,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繁荣,反之亦然。
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