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群言堂

“失语病”与“失读症”

游宇明

我一直有种观点: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不做作家,但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必须像篇文章,比如思想内容有一定新意与深度,文章结构符合文体要求,句子遵守基本语法。学文学,无非是想培养四种能力:说话、交际、文学欣赏、写作。而文学欣赏、写作能力要优于别的专业,应该是专业标签。

如今这个要求似乎显得有点高了。

我在大学里主要干两种活:一是现当代文学、文学创作教学,一是指导毕业论文。教文学创作,我发现部分学生写作总喜欢将文章弄成“微博体”,一两段话,三五百个字,随随便便开了头,莫名其妙结了尾,无论写人还是描景,都跳不出一时观感,不知道渲染、不晓得铺垫,更不懂得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指导学生论文,我察觉相当一批学生只会对论题进行平面展开,不会拉结构,不会讲逻辑,论述问题居然先讲“为什么”,再讨论“是什么”,语言更是粗糙得足以让现代汉语老师气死……在天天听、日日写的母语面前,这些学生“失语”了。

文学专业学生犯有“失语症”,某些社会人士也强不到哪里去。闲暇的时候,我也偶尔遛遛自媒体,相当数量个人公众号的语言真的惨不忍睹,什么“魔术你的人生”啦,什么“警惕你的职业构架风险”啦……只要想找,喝一杯茶的工夫,你便可以找到大堆。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学生毕业之后都会进入社会,学生如此,当社会人士一夜之间写作功夫就长进了吗?何况,一个人没有正确语感可以传染别人,你如此,我如此,结果谁也没有能力好好地写一段文字。

语言与文章都是习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老师便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上大学是在80年代初,那时没有网络,也无卡拉OK、游戏厅,除了买东西,偶尔逛一次街,我们的心都放在阅读上。语言课也好,文学课也罢,老师布置的书目,我们都会去读;老师没布置的,自己觉得好,也会主动去读。经典作品读得多了,辅以适当练笔,说话、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写作品、做论文,都不存在多少问题。如今呢,社会诱惑很多,上课都喜欢打电子游戏、看没有多少营养价值的抖音,少数学生心性又浮躁,就算偶尔选择阅读,也爱浏览某些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对纸质的经典作品缺乏必要的走近,更谈不上产生敬意。换句话说,这些学生得了“失读症”。我在教现当代文学时,曾做过随机调查,请读过《阿Q正传》的同学举手,结果,偌大的课堂只有孤零零的三五条手臂向上伸着。读纸质书如此漫不经心,想要一个人说话、写作不“失语”,估计与扯着头发上天的难度有得一比。

对于“失读症”,少数城市管理者也难辞其咎。我大学毕业刚刚走进社会那些年,街头有不少绿铁皮搭制的报刊亭,一条街都有好多个。在街头逛累了或等人太久,买份报刊,席地而坐,瞄瞄新闻,读读文学作品,心里别提有多美!现在呢,这个湘中城市的报刊亭早已销声匿迹,连为全体市民服务的唯一公共图书馆也迁到了地价低的偏僻之所,逛街时想要吸吸墨香,除了去寻为数不多的几家实体书店,别无他途。我有时想,一座城市到底需要怎样的长相呢?是一点一线都经得起尺子丈量的整体划一,还是虽然不那么步调一致,却弥漫着烟火气与神仙气,使我们的心灵产生愉悦的真实繁华?个人觉得应该是后者。毕竟城市不是光供我们看的,更应该是供我们“活”的。这种“活”既有物质上的“活”,更有灵魂上的“活”。

与“失语病”相比,“失读症”更让人忧心,也更值得我们生出内在的警惕!

2022-07-01 游宇明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44888.html 1 3 “失语病”与“失读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