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作为第一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有雇主单位的企事业职工享有企业年金保险,构成我国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今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发布,标志着我国开始着力发展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制度。这都表明保险业是一个发展空间巨大、国家政策支持、趋势逐渐明朗的行业。
每个人对保险都应该有新的认知。
一是国家鼓励保险业发展。国家相关措施也在普及保险的重要性。社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社会保障也是对公民的一种福利,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老年生活。随着社会保障的普及,保险进一步推广,那么越来越多的人会更加关注个人保障,也就是说保险消费的比例会增加,保险业自然会发展。
二是更高的保险容忍度。老一辈人的观念更注重实践中能看到的,能摸到的,所以对保险产品的接受度比较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军,接受过高等教育,素质和意识都比较前卫,对保险的了解也比较多,所以对保险的容忍度更高,对保险的认可度也更高。
三是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之前保险业发展受限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家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没有闲钱给自己的未来投保,风险规避。他们生活压力太大,没有存款买保险。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所以消费保险能力也在增加。
四是保险业将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保险业要着眼于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在助力构筑重大灾害事故救助安全网、社会民生安全网、畅通经济循环安全网方面更好地服务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发挥保险业在灾前防治、灾中救助、灾后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以缓解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结构性失衡矛盾。
五是保险将逐步成为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我国保险业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比如,商业车险的第三者责任险投保率已经超过88%;过去几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随着消费群体迭代和风险管理意识增强,保险将成为人民群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的更多领域。
六是保险在家庭理财中占比逐渐增长。2022年在数字化与互联网等科技的加持背景下,中国传统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结构上的重塑,年金险、增额终身寿等产品也将拥有更大的前进空间。
总体而言,我国保险业仍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由于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和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而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风险保障意识的日益增强,为保险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