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收藏

博物览胜·宋韵寻踪系列报道之三

娉娉袅袅 薄妆浅黛

——从妆容首饰管窥宋代女性生活

北宋堆花影青瓷粉盒

南宋朵花纹金耳坠

南宋如意形金耳坠

宋银手镯

南宋鎏金银镯

“王家十分记”款银折股钗

“李三郎十分金”款银折股钗

“韩四郎十分金”款银折股钗

《歌乐图》卷

最近,以宋代市井生活为背景的古装偶像剧《梦华录》热播,刘亦菲主演的赵盼儿与陈晓主演的顾千帆默契合作,很好地将宋朝开放的民风与百姓生活的盛况呈现给观众,让大家一饱宋韵文化之眼福。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以宋朝为背景、改编自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作品,同样也将宋代女性的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较大气艳丽的唐代女性,宋代女子的装扮偏于清新脱俗的自然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值得考究的首饰与淡雅别致的妆发搭配。走进市博物馆,相关宋代女子首饰的藏品涵盖簪钗、耳饰、手镯与粉盒等类别,这些首饰不仅是文物,也是宋代社会的一种艺术缩影,是宋代女性文化的曼妙回响。

一袭青丝,一支簪钗

没有一个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从宋代女性的首饰与妆容中便可探知一二。宋代堪称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之一,富足风雅之风从王公贵族弥漫至中下层士庶,饰品的种类层出不穷、花样百出。

宋代的首饰主要有头饰、耳饰、颈饰、腕饰、腰饰、带饰等,而宋朝女子最常见的首饰便是发饰,发饰又以簪钗最为常见。据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朱妍昕介绍,“簪”与“钗”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首饰,其具体区别在于,发簪主体造型为一只股脚连接簪首;而发钗则有两只股脚,使用时更能牢固地夹戴于鬓发间。

在市博物馆,宋代发簪与发钗的款式虽不多,但样式简单素雅,极具宋朝特色。其中,一支刻有“李三郎十分金”款银折股钗极富光泽,钗的两只股脚处刻写的铭文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品牌意识的觉醒。同样刻有铭文“韩四郎十分金”款银折股钗、“王家十分记”款银折股钗,其素面钗体,都充分展现出宋代首饰的简约优雅之气。

“宋朝的簪钗在样式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其材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朱妍昕说,通常情况下,皇室贵族所佩戴的簪钗材质以金、珍珠、翡翠等名贵宝石为主,而民间妇女只能用银、玉、琉璃等常见材质。这足以说明,馆藏的这几款素面银钗为普通民妇所用。

宋朝是一个浪漫的朝代,但同时,由于社会竞侈崇奢之风过于严重,朝廷倡导禁奢令,对金质用品进行限制。同时,禁奢令对银质用品没有严格要求,所以民间银质首饰较普遍,鎏金或空心样式的首饰也多了起来。尤其是银钗,似乎成为宋代妇女必备的消费品及装饰品。范成大在《大丫隘》中,就描绘了处在川峡山区的妇女“人有银钗一双插”的景象,可知银首饰的流行与普及。这也体现了宋代民间私营金银器饰作坊的繁荣发展,以及当时金银技艺传承的工匠风俗。

一脂一粉,素雅薄妆

“浅浅画双眉,取次梳妆也便宜,洒着胭脂红扑面”。翻开历史书卷,爱美之心女子皆有之,宋代女子更甚。据悉,受程朱理学“礼教”“理性”观念的影响,其美学理论反对浓妆艳抹,崇尚温润婉约。因此,宋代女性在面容和衣饰装扮上也表现出了与唐代截然不同的风格,从丰满圆润变成了孱弱纤细的清瘦之美。鹅蛋脸、柳叶眉、精巧鼻、樱桃嘴成了大众眼中美女的标准。

为使妆容更加淡雅,宋代女子善用铅粉美白,以墨画眉,用朱砂或胭脂做成口脂,或以胭脂修饰脸颊、上红妆,以达到白里透红的效果。她们还流行用一种“檀晕”妆,即在眼眉旁边晕染一片浅浅的红色,提亮眼部色彩。汴河岸边,素雅的脸上略施粉黛,踱步间谈笑风生,一幅清新纯雅的宋代女子图跃然纸上。

宋朝妆容文化的盛行,助推了宋代粉盒产业的高度繁荣。粉盒是女性妆饰用具的一个类别,是一种用来盛装脂粉、胭脂、黛、烟墨以及香料的器物,其器型大多为圆形带盖,盒体为子母口,与盖相合。宋代粉盒的主要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刻划花与模印,因器而异。

市博物馆藏的一款宋青白釉菊瓣形瓷粉盒以清雅湿润、自然天成的外观备受瞩目。该瓷粉盒色泽纯净,菊花形外观隐约展现其主人的素雅品位。在宋代,菊花不仅象征多子多福,恬淡气息还能给予仕途上不得志的文人精神上的安详宁静。雅俗共赏的菊花纹被大量用在瓷粉盒上也就不足为怪了。另外一款北宋堆花影青瓷粉盒,造型别致,该粉盒为子母口,盒内堆塑三朵连枝小花,用以分装不同的脂粉类别,其中花朵的纹饰,精致而内敛,釉色中白里隐约透着淡青色的光泽,给人一种晶莹碧透的视觉体验,不负饶玉之美名。

“在唐代,瓷粉盒并未普及,但宋代各个阶层女性都有使用瓷粉盒的习惯,这与当时社会背景、物质文化及审美都有很大关系。”朱妍昕表示。从瓷的烧制工艺上、粉盒造型上、装饰上、釉色品种上来看,瓷粉盒由唐至宋逐渐向新颖精致、美观实用转变,而女性的妆容和体态则更显优雅古朴、内敛修长。

一珥一镯,雅俗共赏

“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不过,受儒家思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的影响,直到宋朝以前,汉人都是不流行打耳洞的,甚至在唐代,打耳洞都是一件犯法的事。

宋代重文轻武,这些文人士大夫既是国家政权的掌控者,又是艺术的创造者。在他们艺术修养和对世俗生活的热情推动下,时代风格偏向儒雅的审美。于是,象征士大夫精神品格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成为装饰纹样中常见的题材,花朵的形状也被广泛应用于女性首饰中。如馆藏的南宋朵花纹金耳坠,该耳坠从江东街道山口村南宋墓出土,由两片相同形制的金质花瓣相连而成,以追求立体空间的审美效果;吊坠做工精细,设计富有美感,精巧别致,富贵闪亮。

在商业繁荣的社会环境下,宋代充满市井气息的装饰纹样产生,具体表现为民间工匠们采用日常生活之物来创造纹样,如各色花卉、瓜果等。此外,还出现了许多吉祥寓意的耳饰纹样。如义乌大元村吴氏祖先墓中出土的南宋如意形金耳坠,似祥云,寓意吉祥如意。由此可见,当纹样融入世俗生活元素,便会衍生出丰富多样的生动造型,可谓艺术来源于生活。

与唐代相比,宋代女性在首饰使用上的变化还体现在手镯上。在唐代,臂钏是女性化的首饰,特别适合大臂滚圆的女子佩戴,以衬托女性婀娜的曲线。但宋人偏向清瘦的审美,宋代手镯也不再追求繁复的美感,转而追求另一种意境上的清新雅致。如市博物馆收藏的吴氏祖先墓出土的南宋鎏金银镯和景德寺出土的宋银手镯,都属于素面无纹的造型,这种回归本质的淳朴之美,是宋代手镯区别于唐代最大的特点。

据相关史料记载,宋代女性的社会身份相较于其他朝代是比较高的:宋朝法律不限制妇女改嫁;宋朝女子教育环境相对宽松,涌现出一大批文化修养高的女性;宋代妇女经营的茶馆、酒店、小吃铺、歌楼等商铺普遍,经济独立等等。可想而知,宋代女性思想之丰富,境界之豁达。如李清照既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人比黄花瘦”的细腻情感,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之言。

生活在一个开放且自由的朝代中,宋代女子的才艺与才情展示也更显绚丽多彩。上海博物馆藏的一幅南宋《歌乐图》卷中,就描绘了南宋宫廷歌乐女伎演奏、排练的场景。画面中,九位女伎身材修长,着红色窄袖背子,高簪上饰以角状配饰;男性乐官佩戴朝天幞头,女童则戴簪花幞头。此卷所绘的人物及场景,是南宋社会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而女伎脸上的妆容、佩戴的首饰与服饰,点缀的不仅是宋人华美的装扮,更是整个宋朝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本版撰稿/供图 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2022-07-26 ——从妆容首饰管窥宋代女性生活 博物览胜·宋韵寻踪系列报道之三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52600.html 1 3 娉娉袅袅 薄妆浅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