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经常使用的高频词,但什么是社会,可能很少有人说得清楚,更不用说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百度百科的解释:“社会是指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这个定义,对于多数人来说仍然拗口晦涩。再细化的第二层次解释就比较通俗:“社会是人类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形成的有机群体,社会既是成员之间联系紧密的复杂组织体系,又是有共同的文化与价值取向的认识体系,并且是有较健全的生存与生产的职能与分工的合作体系。”光从定义来看,社会就相当繁复。认知如此复杂的社会,全面深刻地了解我们所在的环境,需要借助于经济学思想。
在社会这个体系里面,人是最根本的存在,只有存在人这一生物体,才存在社会这个实体,否则就是世界的概念。社会有三个最底层的要素,即语言文字、科技、经济。语言文字是沟通和交流的信息载体,是科技传承和开拓的重要工具;科技是生存与生产的依赖,是社会前进的源动力;经济是社会运作的元规则,不仅是所有社会管理的存在基础,更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现实社会中,从宏观层面来看,政治、文化、科技、环境、治理等包围着我们的生活,从微观层面来看,教育、就业、交通、生老病死、水电热气、柴米油盐酱醋茶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纵横交织错综庞杂的背后,都是经济在起决定作用。只要把现象中根本原因抽象出来,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的抽象就是经济。我们通过举例说明来做出解析。
教育,是当前所有中国家庭都高度关心的社会现象,而教育本身也是经济问题。有些读者肯定会反对这个观点,他们会提出来,如果说是教育产业属于经济范畴,择校、托管和家庭辅导属于经济范畴,能够理解,为什么教育本身都会成为经济问题呢?我们可以用激励学说来解释教育本身这一现象。很多家庭把教育理解成为学校的事情,这是思潮非常错误,最好的教育者必然是父母和家庭,最好的教育方式必然是言传身教。那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愿意躬身家庭教育,而把学业教育当成了教育的全部?这是一种成本收益理念,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家长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去教育孩子付出的代价太高,不如自己去做其他事情的收益更大。那么为什么又有一些家长前期不管不顾孩子的教育,后期又不计代价地为孩子教育承担各种付出?这是一种均衡分析理论,这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知、对社会价值的认知处于波动之中,从而对待孩子的教育和经济上的付出,也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我们熟知的“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也是这种经济思想的反映,属于一种稳定态的均衡。我们无意于评论哪种教育模式才是正确的,各种选择其背后都有显性或隐性的经济思考,对教育的重视和轻视,本质上就是教育的价值观问题,属于意识与观念的定价体系。
即便教育的主体即孩子,他的学业考评乃至学习成绩,也可以归结到经济思维上来。正常智力水平的孩子,成绩分布与家庭的教育经济学(如果家长已经意识到的话)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家庭把孩子的成长作为中心,奉行长期主义理念,愿意把孩子的教育定位成收益最高的事业,那么,与此相关的正向激励措施一定层出不穷,孩子的成绩极大概率会名列前茅。相反,如果不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或只关注最终的考试结果,动辄棍棒相加恶语相对,以反向激励为主,孩子即便是天才,其教育成效也会差强人意。
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也是举国上下高度关注的问题。贸易问题,当然是经济问题,但是其本质是什么?是政治问题引发的经济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引发的政治冲突。我的理解是后者。当年的欧洲和日本总是西方一家人了吧,但广场协议直接将德日两国的经济快车推翻在地。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对西方世界的经济地位构成了真实威胁,才是当前国际贸易困局的关键。我们的经济社会进步如此迅猛,确实值得国民骄傲,同时也倒逼我们加快科技进步,拓展国内消费市场,把GDP视角转为GNP视角,加快产业的全球布局。
由此一脉相承,我们再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建设,就能豁然开朗。国内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统一的市场规则和法制环境护航;普遍提升消费能力,共同富裕是基础;增强产品竞争力,维持可持续的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必由路径。参考德日两国的两种经济发展路线,趋利避害,未来国内经济将继续稳健发展。
就经济论经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当前全民关切的热点。今年以来,围绕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国家出台了大量政策,现在看起来,这些政策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情况,在之前的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使用过程中,较少出现。经济工作往往一抓就灵,现在出现政策失灵,群众对这种情况比较陌生。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假说”对此有比较完美的解释:人们一旦对政策产生预期,就会导致政策无效。经济学家卢卡斯、华莱士等建立的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该学派思想的核心就是人们可以对未来作出无偏估计,这种估计和预测是人们是利用了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和经济理论作出的理性判断。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现有的经济架构下,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出现明显疲软,在科学技术没有出现重大的创新性突破,因此未能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极的时候,仍然需要维系的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但是非常遗憾,目前看来,房地产业举步维艰。
理性预期学派理论从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理性预期反作用角度,提醒政府正确决策的作用,存在着有限性和无效性。一旦市场主体和消费者获取了充分的对其有用的信息后,他们就不再是单纯的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对象,而是可以凭借理性预期指导下的经济行为极大地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对宏观政策的反应,反作用于这些政策,并决定政策的最终效果。尤其是信息社会,宏观政策的成功与否不仅决定于政策的制定者,更取决于作为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事先事中事后的行为。确实,在经济学的实践中,经常要面对“理性人假设”和现实中“非理性博弈”的冲突,但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必须理解“理性预期假设”,在出台政策之前对此有充分考虑。所以,维护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需要转换思路,目前看来,启动国有资本的入市和维稳,可能迫在眉睫。
与此相对,“非理性博弈”在现实经济中也大有可为,典型的就是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成功。按照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即“理性人假设”原则,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理论上都应该购买到最优品质、最高性价比或最低价格的商品,但现实并非如此。电子商务平台既提供了有限透明的信息,同时继续维持着信息的不透明,这是商务平台能够生存的根本。贸易起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对等,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有利润空间的交换;如果贸易不能产生利润,社会上就不会有商人。信息社会下的贸易理论与实践,对义乌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第六代市场需要充分理解信息社会的贸易规则本质:一是有限的透明和充分的不透明,二是购买者的需求弹性千差万别,品牌差异就意味着定价差异,三是公开的平台,并不会让买家无限制的搜索和查询,并且成熟的买家无意公开自己的买价,四是信息增长的同时,噪声的增速远高于有效信息的增速,贸易的信息差由此得到有效保护,五是为交易双方的信用提供保证,六是交易的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只要真正领悟到这些本质内涵,小商品贸易的世界地位,就能够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
社会现象形态万千,但终究逃脱不了可以用经济学解释的窠臼。恩格斯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现在看来,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有社会现象,最终都是经济现象。这就是经济学的终极意义。 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