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版:义乌市场建设40周年

凝心聚力打造产城融合“大陈样板”

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陈镇背靠义乌市场大力发展衬衫产业,曾一度创造了义乌市工业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企业数量占全国衬衫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销售收入约占义乌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大陈镇也因此享有“中国衬衫之乡”的美誉。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大陈衬衫产业进入了震荡期,呈现增长趋缓、利润下滑的态势。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浪潮中迎势而上?近年来,大陈镇积极推进衬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管理提升、品牌培育”等提升产品品质与核心竞争力,同时聚焦“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大力推进义乌数字与智能化服装产业社区建设,打造我市服装产业智能制造集聚地,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从而描绘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至美大陈新图景。

“无中生有”的衬衫产业

提到大陈,不少人想到的就是衬衫。大陈是改革开放先行地义乌工业化的开端,这里的衬衫制造曾占据全国30%的市场份额,获得“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中国衬衫名镇”等荣誉称号。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区镇是怎么如何成为“中国衬衫之乡”?大陈的衬衫产业就如义乌市场一般——“无中生有”。

大陈二村的老书记陈家生就靠着生产衬衫起家,也是衬衫行业中的老前辈。“大陈江服装厂成立于1980年,当时是我们大陈二村村集体唯一的一家服装厂。”说起大陈衬衫的历史,陈家生再熟悉不过了,他告诉记者,1980年初,大陈江服装厂年产值就有90多万元,已经是义乌县乡镇企业的第一名了。作为大陈衬衫产业的“发源地”,大陈二村也一时风光无两,服装厂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了一家又一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产业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提升、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日益成为义乌外贸型衬衫企业的普遍问题。对此,2017年以来,作为浙江省服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单位,大陈镇加快推动服装制造企业产业转型、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引导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管理提升、品牌培育”等,提升产品品质与核心竞争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衬衫企业加入了转型升级的大军,再次挺起了这一传统优势行业的脊梁。

天驰服饰就走上了智能化生产、私人定制的发展路线。企业负责人金洪辉介绍,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他们把私人定制作为企业转型突破的落脚点。从信息数据采集到生产端到物流端,全部实现大数据管理。同时,实现柔性生产,每件衣服都是单人、单版、单裁、单件。“最后一道生产工序出来的衣服,可能是白色的,也可能是红色的,不再是大批量的同一款衬衫。同时,每件衬衫也都有自己的身份代码,可进行实时数据共享。”

据统计,大陈镇累计实施“机器换人”46家,建成天驰·智能工厂、金邦服饰、柒多服饰等半自动化生产车间试点3处,单线效益提升30%以上。疫情防控期间全力稳企赋能,为180家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扛住了疫情的冲击。

安居乐业的共富图景

产业兴才能百姓富。作为大陈镇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服装产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更为大陈镇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陈二村成了共富路上的“先行者”。

安居乐业就是大陈二村村民们最真实的写照。别看现在很多村里都在进行有机更新,而大陈二村是全市最早实施旧村改造的农村之一。随着村里新房一幢幢拔地而起,众多企业慕名而来。截至目前,大陈二村拥有个体私营企业67家,年产衬衫2000多万件。

由于衬衫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各种服务行业店铺165个,民工宿舍不下百家。正因为工商业的发展,也为大陈二村增加了成百上千个就业机会,不仅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还吸引了6500余名外来建设者常住村里。去年工业产值达6.1亿元,人均收入达6万余元。

同时,大陈二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里现有资金1500万元,集体资产价值9000多万元,每年现金固定收入1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更是为村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全村村民都由村集体出资统一交养老和医疗保险,其中有40%的村民已转为城镇职工保险,老年人每年可领取人均30000元左右的养老金,看小病买药自己不用花钱,大病住院可以享受90%左右的医疗报销。村里还给每位村民交了意外险,并且每年每人可领到1500元的口粮钱。此外,在人居环境提升上,大陈二村持续发力。舞台、小广场、篮球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场所应有尽有,道路硬化30000平方米左右,人行道4800米,绿化15000平方米。

今年,大陈二村持续以党建为牵引,共富目标再升级,在提升福利设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福利机制,探索“城乡无差别”的设施服务水平,打造义乌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以实现更可持续、更符民意、更高品质的“共同富裕”。

指日可待的“未来之城”

作为全国最大的单品衬衫的生产基地,目前,大陈镇区块内有服装企业175家、规上服装企业31家,年产衬衫1.3亿件。但近些年来,受限传统厂房的建筑结构、层高、承重等缺陷,导致我市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跟不上先进地区的步伐,企业及产品竞争力下降,传统服装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对此,大陈镇急企业主之急,想企业主之想,谋划推进前山数字与智能化服装产业社区,打造服装企业发展的“未来之城”。

大陈镇常务副镇长王鑫介绍:“原本前山产业区的大部分工业企业以部分出租或纯出租为主,产业配套设施陈旧,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再加上产业区内为破题发展,大陈镇高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建设以前山区块为核心的全新产业平台。”

为了让“未来之城”早日建成,大陈镇将投资20亿元的义乌市数字与智能化服装产业社区项目列入全镇首个揭榜挂帅项目,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空间拓展+产业转型”专班,挂图作战、组团攻坚,顺利破除贝克曼公司有机更新、返租企业腾空等历史遗留问题5个,连片拆除4家企业5宗地242亩低效工业用地,推动3个月内就实现地块的征迁、腾空、供地,成功招引义乌数字与智能化服装产业社区项目落地,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

作为一个数字化产业社区,建成后的社区将围绕规范化管理、数字化改造、产业与服务联动、产业与生活结合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综合管理,打造成为义乌智慧型标杆社区和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社区。

思路已明,白纸上画宏图不是梦。王鑫表示,接下来,大陈镇将全力推动数字与智能化服装产业社区的落地,加大招引高能级产业平台落地力度,继续坚持项目为王、平台赋能、挖潜增效,进一步对标一流,从而将整个前山区块打造成产城融合的城镇发展新区,真正实现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提升大陈的实力、魅力和活力,让“美丽环境”加速向“美丽经济”转化。

全媒体记者 陈健贤 文/供图

2022-11-25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89658.html 1 3 凝心聚力打造产城融合“大陈样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