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精忠报谁

杨光洲

电影《满江红》在春节上映,唤起了更多人对抗金英雄岳飞的敬仰。有好考据者,为岳飞背上刺字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而争论。查《宋史》(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母所刺的字是“尽忠报国”,而赵构手书赐予岳飞的旗子上写的是“精忠岳飞”。其实,“精忠”还是“尽忠”并不重要,因为二者强调的都是一个“忠”字,重要的是“忠”的对象。正是由于岳飞与赵构对“忠”的对象即“国”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才导致了赤胆忠心的岳飞被杀的千古奇冤。

岳飞心中之“国”,乃君王、百姓、河山,而赵构心中之“国”和大多数帝王一样,乃家天下,朕即是“国”,“国”即是朕。岳飞心中之“国”,乃完整的神州河山,不容异族染指。赵构心中之“国”,乃其个人统治、享乐的空间,半壁江山也是其“国”。二人心中“国”的概念,即“忠”所报的对象,既有交集,也有不同,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磕磕绊绊不断,注定要酿成悲剧。

北宋后期主要面临两股力量的威胁,一是异族侵略者金,二是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或土匪。从对这两股力量态度上的差异,就很能看出岳飞与赵构对“国”的各自理解。赵构认为这两股力量皆是威胁其“国”的敌人,在具体处理上,欺软怕硬,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甚至对金称臣、上贡以求和,对国内起义军则命令武力消灭。总之,只要能让我的小朝廷之“国”偏安即可。而岳飞则与其相反,认为神州河山乃我“国”,寸土不让,力主抗金。对国内起义军则主张消灭匪首、招降部属,始终把异族入侵当作主要矛盾,视为“国”之大敌,对同胞却多有恻隐之心。

宣和四年(1123年),还是康王的赵构在相州与岳飞有了第一次工作接触:“飞因刘浩见,命招贼吉倩,倩以众三百八十人降。”赵构对岳飞招降吉倩是满意的,遂“补承信郎”。

然而,四年之后(1127年),赵构当上皇帝,岳飞向其上书,力主北伐:“‘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书闻,以越职夺官归。”赵构对是否北伐的实质内容不置可否,却把岳飞越级建议的程序性瑕疵无限放大,鸡蛋里挑骨头,上纲上线,罢了岳飞的官,堵住主战的言路。看懂赵构这步棋,就不难明白他日后默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冤杀岳飞的招数了。

农民起义如火如荼,金兵步步紧逼,这让赵构又不得不用岳飞之“忠”为保卫其半壁江山之“国”。所以,在岳飞复出为赵构心中之“国”剿匪、灭寇解燃眉之急时,赵构不断提拔岳飞的职务,但是,这并不能把岳飞对“国”的认识统一到赵构的思想上,二人的矛盾继续发展:

绍兴三年(1133年)春,岳飞剿灭虔州贼兵,赵构“密旨令飞屠虔城。飞请诛首恶而赦胁从,不许;请至三四,帝乃曲赦。”作为臣子的岳飞,竟让皇帝屈从于自己的意志,皇帝能不在内心给你记上一笔吗?

赵构继续从感情上拉拢岳飞。绍兴三年秋,亲题“精忠岳飞”并制旗赏赐。绍兴五年(1135年)又封岳飞的母亲为“国夫人”。可是,这并不能改变岳飞主战的政治立场。“飞数见帝,论恢复之略。”赵构听后虽然表态:“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但是,在关键时刻他却听从主和派秦桧“欲画淮以北弃之”的主意。以至岳飞捷报频传、拟直捣黄龙时,却一日收到十二道撤军的金牌。赵构为首的主和派卖国割地求和,要在半壁江山之“国”享受“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歌舞升平,而一心要收复失地的岳飞,就成了他们的最大障碍,将其召回,以“莫须有”罪名杀害,最符合赵构集团的利益。秦桧当然是杀害岳飞的刽子手,但是,没赵构这个一把手的同意,秦桧敢动手吗?

岳飞从前线被召回时,手握重兵。熟知兵法的他,岂不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规则?但是,他“国”的概念,既有与赵构“国”的概念不同的百姓与河山,又有与之相同的“君王”内容。岳飞把“君王”排在了“国”的首位,而此君恰恰又是最大的卖国贼,最终铸成了历史悲剧。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岳飞若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悲剧或可避免。

2023-02-03 杨光洲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11828.html 1 3 精忠报谁 /enpproperty-->